牧羊  MUYANG


文章
  • 文章
  • 论坛
搜索
首页 >> 灵修 >>每日靈修 >> 20250505神的名必在外邦得尊大
详细内容

20250505神的名必在外邦得尊大

时间:2025-05-23     作者:李牧师【原创】   阅读
文章内容

【玛1:11】万军之耶和华说:「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在各处,人必奉我的名烧香,献洁净的供物。因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

 

这节经文存在引起解释上的困难,许多人认为:这似乎暗示着圣殿在敬拜中已经不是必要的,和上文的话有似乎有冲突(丁道尔,246)。学者们针对这节经文,给出许多不一样的解释和看法。例如,有人认为在全地无论信仰什么宗教的人,只要是「真心实意的敬拜,实际上都是献给那位独一真实之神」(丁道尔,247);他们认为,「外邦人并不是已经真的在敬拜耶和华了,那时他们仍在献祭给他们的神祇,而这些神祇只不过是耶和华的别名罢了(华德凯瑟,47)。包德文表示,这个看法在二十世纪似乎相当盛行,且很受欢迎(丁道尔,246-7)。甚至,在教会历史上如殉道者游斯丁(Justin)、爱任纽(Lrenaens)、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甚至是安提阿学派的狄奥多诺(Theodore)及后来的奥古斯丁(Augustine)等人,都很欢迎这一说法(华德凯瑟,47)。然而,显然违背了玛拉基先知的教导,因他的教导是指那些向「耶和华之名」奉献礼物的人(华德凯瑟,47)。当玛拉基讲说外邦人也要尊重神之名的时候,特别表示这是来自「耶和华的宣告」;表示这个名是「耶和华的名」。可见,这并不是论述外邦人可以通过任何神祇崇拜都可以归向耶和华,而是表达外邦人中将有人归向耶和华(华德凯瑟,47)。只有这样的解释才能符合圣经一贯的原则:除了耶和华神以外,就再也没有别神(出二十1-3;徒四12)。因此,这节经文的重点应该是讽刺祭司们不懂得敬畏神,但他们所藐视的神的名,却必然要在全人类得到尊崇。而这个荣耀的预言性宣告,如今已经由于基督的福音的的确确的发生了。耶和华神的名,因为耶稣基督的救赎恩典,如今已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得到了尊崇。

「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此乃表示广阔的范围(丁道尔,247;又唐佑之,375;华德凯瑟,45)。本章5节也曾有过类似的宣告,说明了耶和华是一位跨越国界、疆域、种族的真神,也唯有他是真神,是全地的主宰(详见本章一1-5节的诠释)。神不隶属于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团契,他是全地的主宰,全地都在他里面。这位荣耀的神是创造者,是大君王,是救赎主(丁道尔,247;又华德凯瑟,45)。世界没有任何一个角度不在耶和华神的掌权之下。所以,这里的「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便是对全地的一个描述。关于这一点,也特别提醒着我们:不要把神局限在我们教会之中,他乃是全地的主宰。所以,信徒所遭遇的任何环境,我们都应当第一时间将荣耀归给神,因为他实实在在掌权为王。亚兰人曾以为耶和华神是局部的主宰,于是他们认为只要在某个耶和华不能掌控的区域中与以色列人争战,必然会取得胜利。结果,他们虽然选择了新地方,但依然遭遇严重的失败。原来,耶和华神乃是全地的主(参王上二十1-30);正如约拿所言:耶和华是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参拿一9)。如此,所有认为我们的神是局部主宰的人,都亵渎了神的全权了。作为真信徒,我们必须尊重神荣耀的全权。

「我的名在外邦中被尊为大。」在本段经文中三次提到耶和华的名要在外邦被尊为大(一1114),玛拉基显然是想通过这种重复的表述以让这思想根植于祭司们的心中(丁道尔,248)。就此而言,要解释这句话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外邦人的问题,而是耶和华的名在祭司群体中被尊重现况;也就是说本处的叙述是先知拿「祭司」与「外邦人」来做一个对神态度的比较(丁道尔,246)。这种比较一方面是为了鼓励读者不至于灰心,不至于错误的以为耶和华似乎已没有能力挽回他的圣名(华德凯瑟,44)。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告诉祭司:如果耶和华是祭司的父亲、是他们的主人,耶和华竟然在自己的家中得不到尊重;相反,在外邦人中间,也就是在他们看来那些与耶和华没有关系的人中间,耶和华却得到了祭司们给不起、不愿给的尊重。如此看来,这句话的的确确是对祭司的控告与讽刺。通过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延伸解读:第一,祭司们未能尽上最基本的本分;第二,祭司们已彻底破坏了与耶和华的关系。所以,祭司的服事是缺乏属灵意义的。无怪乎,先知要求他们关上殿门,停止这虚假的服事。

那么,这里的「外邦人」究竟指谁?这值得我们深思。唐佑之的建议是:第一,这些人就是外邦人,原来也是异教信奉者;然而,现在他们认识了这位真神。第二,是指分散在各处的犹太人,他们仍然在外邦中敬拜耶和华。第三,是指那些归信了耶和华的外邦人,他们「弃邪归正」,真正敬拜耶和华了(唐佑之,375-6)。唐佑之的处理方式实际上还值得商榷。若说这里的表述是指救恩临到外邦人的「合理解释」(唐佑之,374-5),也许并不为过。然而,有一个问题是唐佑之的看法无法满足的,即外邦人竟然能献上比耶路撒冷的利未人所献更美的祭物?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这节经文中指到祭物的洁净所用的词为טָּהוֹר(原意为「纯正的」、「洁净的」)而不是通常的תָּמִים(意为「无残疾的」)。这两个单词的含义都是「洁净的」、「没有瑕疵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但是指礼仪上的洁净,更是指「道德与外貌的纯全」,而后者则仅指礼仪上的洁净(丁道尔,249)。凯瑟指出,犹太人所认识之祭物的洁净与否,判断指根据是申命记十四章3-19节的律法规范。献上「没有残疾」的祭物,就是指礼仪上的洁净;本处所表述的的确不仅是礼仪上的问题,「还包括一个人道德上与身体上的洁净」(华德凯瑟,46)。所以,一般用来形容利未人献上的祭物,都是用תָּמִים,而不是用טָּהוֹר。可见,的确没有证据支持外邦人能献上比犹太人在耶路撒冷所献上的更美的祭物(华德凯瑟,46;又丁道尔,249),从本书不难看出,先知并不对外邦(以色列邻国)的「道德水平」存有「虚幻的美感」(一1-5,二11;华德凯瑟,46;又丁道尔,249)。既然没有证据表明外邦人能献上比耶路撒冷的祭司献上的更洁净的礼物,唯一解释恐怕就只能希伯来书所提到的,那位更美的祭司——基督耶稣,他所献上的更美的祭物——自己。换言之,总览全本圣经,我们确信唯有基督能献上更美的、更为洁净的祭物。

对于耶和华的名要在外邦被尊为大这个表述,包德文指出的三个方面值得我们了解:第一,这显明了先知的期待——他期待神的名在外邦中受尊崇,期盼外邦人将会认识神;当然,这也在其他先知的预言中出现过,如以赛亚和以西结等(参赛二2-4,十一10等;结三六23,三七28,三八23,三九7等;丁道尔,249)。

第二,「玛拉基比他的前辈更进一步看见,这种全球性的敬拜,不限于耶路撒冷的利未人之祭(对照赛六六18-21;亚十四21;丁道尔,249)。

第三,综览上下文,本节中唯一的动词 H5066 נָגַשׁ(「烧」、「被献上」)的分词形式(מֻגָּשׁ)「必须视为随时会临到的未来式」,这也就是玛拉基之后要预言到的那个突然的来到圣殿的立约的使者所要成就的事(丁道尔,249-50)。

综上所述,玛拉基先知在圣灵的恩惠中,预见了基督荣耀的救赎得以成全的场景。就此,他宣告耶和华的名必然在外邦被尊重。在主耶稣教导的祷文中,第一句话便是「愿人尊神的名为圣」,可见如此理解正是符合了本处的含义了。只是,作为信徒我们今日是否总能尊主的名为圣呢?今天的这段灵修文讲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祝福和帮助呢?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