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教会会友(实践篇)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十二16-18)。
在前方我们已经用了一些篇幅来说明教会会友的治理牧养,不仅符合圣经的教导,也契合今日教会之需要。那么,这教会会友的建构与牧养究竟该如何落实在教会中呢?作为会友,我应该对教会推行教会会友的建构与牧养有多少的了解和支持呢?
一.会友治理牧养的具体落实
长老教会对教会会友的治理牧养,既然符合圣经的真理,也是当下比较合宜的牧养方式。那么,我们就需要具体的思考如何落实。这个部分,我们主要会论及,成员的基础是什么?以及成员的申请条件是什么?最后,也谈一谈具体落实的过程教会当做什么?
1.教会会友的达成基础:认信
要建立有效的长老制教会的会友,必须先达成共融的并非外在的治理模式,而是内在的信仰认同(对信仰内涵与信仰表达的公开宣认)。因此,在开展长老制之前或之后,对于已经按立长老,但还没有建构会友的传统教会而言,教会需要对受洗信徒进行补课,教会必须先落实教会的信仰宣告,从而达成信徒认信相同。这个方面不仅关乎到教会的信仰传承,也就是信经、信条,还关乎到教会对信经、信条的实际了解和理解(彭强,3-4)。
教会合一的基础当然是圣经的真道,但各个宗派本身对圣经的真道的理解,也实际影响着会友的具体作为。因此,认信就显得尤为重要。认信是基本层面的合一保障,也是最稳固的合一保障。欲构建坚固且有效的长老制教会会友,就必须从长老制教会章程认信的信仰开始。
当信徒加入并委身一间教会,作为其中的固定会友。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要认同教会所主张的教义,并教会的治理理念。也就是说,加入这间堂会的信徒,必须要顺服在该堂会所主张的权柄之下,以至彼此成全,荣耀基督,服事教会。特别是一些跨宗派的转会者,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若他们不能在这方面达到认同,他们的转会很可能导致教会后续的混乱。
2.教会会友的达成条件:申请资格
成为一间教会的会友,必须是有条件的。所以,列出如下基础项目,作为教会接纳会友最基本的条件。
A.重生得救,受洗归主
关于这第一点的要求,相信不会有人反对。是的,这就作为信仰起点的基本条件。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如果不愿意踏出这一步就没有后续的委身。
关于受洗,归正教会有两种受洗的内容,是我们需要知道。第一,当一个人口里承认耶稣是主,心里相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参罗十9-10),就要在所委身的教会接受公开的洗礼。以外在形式宣告加入主的教会,并领受圣灵的洗礼(洗礼是新约教会的圣约记号)。第二,一对真信徒夫妇的孩子,在第八天的时候要接受教会公开的洗礼,以宣告这孩子乃是属于耶稣基督。是的,因着父母的信心,就从永恒的视角看见了孩子从主而来、并属于主自己的事实。当父母凭着信心让孩子于教会接受公开的洗礼之时,正是宣告了全家都活在神荣耀的圣约之内。这圣约在旧约时,在肉体的以色列人身上,乃是以割礼体现出来。而在基督里的我们,则是以洗礼来作为体现(参西二11-12)。
接受洗礼是主耶稣的命令,这不仅要求信徒在外在的仪式上加入教会,更是要信徒在属灵的实际上与基督同死(参罗六3),并与基督同活(参罗六4)。
B.在堂会中有稳定的教会生活
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基督徒不可停止聚会(参来十25)。这意味着真信徒必须有稳定的教会生活。当教会考核一个人是否可以加入教会作为固定会友的时候,就必须要讨论他是否有稳定的教会生活;并且,必须明确告知其之后要做一名有稳定教会生活的信徒。对于一个长老制教会,会友不能只是「匆匆过客」,必须是「一家的人」(参弗二19)。而一般上所谓稳定的教会生活,就是必须要出席主日崇拜,并至少有一次的教会学习或其他内容,具体由当事堂会规定为准。
稳定的教会生活,不仅关乎到个人生命的操练,更是关乎到教会整体的成员。因此,当信徒委身在一个固定的堂会,大家一同举起圣餐的时候,就是享受在一个实际的生命共同体之中。这个时候,信徒之间不仅有外在可见的友谊关系,更是有内在不可见的生命联结关系。他们彼此在聚会中因着基督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基督的荣耀身体。他们彼此相爱,彼此团契,圣灵就临格在他们中间,成全他们成为一个荣耀的教会。
C.愿意参与教会至少一样的服事
登记为固定的成员,不仅要有健康的属灵生活,还需要在教会找到自己服事的岗位,按着所领受的恩赐服事主。服事并非单纯是教会的需要,更多是信徒自身的需要。正如神差遣约拿去尼尼微,并非神只剩下约拿一人可以差遣,而是神要藉着尼尼微来改变约拿。关于这一点,我们从第四章的存在就可以得知。有很多同工总以为约拿书的重点是尼尼微,若是如此第四章的存在便显得多余。其实,约拿书让我们看到,做工的人远比所托付的工作重要得多。因此,要固定成员参与一项服事,乃是让其享受在神荣耀的属灵恩典中。
再则,一个已经建构会友的长老制教会,实在不应该接受固定成员之外的人作为教会的服事人员。如果我们确定固定的成员是这教会的家人,那么那些临时的、不登记的人出席教会生活,他们的身份显然就更像是一位客人。因此,他们不具有服事的资格。这些人必须在教会的学习中,使自己游离在教会成员之外的状况发生改变,从而加入其中;之后,便能参与到教会各样的服事中来。
也许大家会为此感到诧异,难道真的只有固定会友成员才可以参加教会的服事吗?狄马可的回答是:「公开服事的活动,通常来说是代表『教会』……大部分人是根据他们对这些人(已)有的认识,来对这家教会作出认定判断。(网页1)」
狄马可还认为,信徒除了主日崇拜之外,参与周间的聚会、祷告等服事,是非常必要的(九标志,214-5)。换言之,教会不仅是礼拜的地方,更是属灵生活的大本营。
D.愿意藉着委身堂会向主奉献
圣经中所提到的「团契」(希伯来文:שֶׁלֶם;希腊文:κοινωνία)一词,不仅表述灵里的交接,彼此的聚会交通,还包括了物质上的共享。从全本圣经中,我们随处可见来到神的面前不能空着手。圣经很强调奉献,这并非由于上帝需要这些物质,因为所有的物质都是属于神自己(参该二8)。神之所以要信徒参与奉献,目标在于将信徒的眼光从地上引到天国;「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21)」
奉献是作为一名固定成员所当尽的义务,但一般不限定是某一种奉献。换言之,教会积极地引导信徒按照圣经的教导做奉献,但教会不强制要求信徒如何做奉献。只是,按照圣经的教导,信徒在教会中至少会参与在三种奉献之内。
第一,十分之一的奉献。这本是神历代以来的要求,更是耶稣基督所强调不可不行的(参太二三23;路十一42等)。保守的教会一般上认为,这十分之一的奉献是信徒所当尽的本分。当信徒奉献什一的时候,他们必然得蒙更大的福分(参玛三6-12)。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什一奉献的用途做一点补充。保守教会一般上认为,什一奉献的用途不外乎供养传道人、培养传道人、顾念穷人而已。基本上不支持将这什一奉献用在教会事务开支上面。我们从圣经中看到,无论是建造会幕(参出三五4-三六7等)、建造圣殿(代上二九1-19等),还是后来维修圣殿(王下十二4-16)等,都不是从什一奉献中支付。
教会中除了什一奉献之外,还应当设立感恩奉献。这感恩奉献,乃是指日常的、一般性的奉献,即针对教会事务性开支的奉献。
当然,还有就是专项的奉献。建造会幕和圣殿,这就属于专项奉献。当然,还有其他比如赈灾、关顾贫穷、神学基金、教育筹资等,都属于专项奉献。保罗的教导是,这专项的奉献,需要「甘心乐意」(参林后八3-4)。当然,这种甘心乐意的奉献是蒙神所喜悦的,古人认为这怜悯,算是「借给耶和华」了(箴十九17)。既然是借给神,那么「神在暗中必要报答」(参太六1-4)。
E.愿意签署会友申请档案和「会友之约」
当然,如果在这些主要的纲领上没有问题,那么就要完成最后一步:签署会友申请资料,并和教会立下会友之约。对于华人教会来说,契约精神异象比较缺乏。然而,我们的信仰最精妙之处,就是「约」。故此,我们需要寻求改变,从而能达成对约的重视,对承诺的守信。
不要轻视这签约,此乃一项属灵的恩惠。狄马可认为:「这些人选择一起立约来回应神在他们生命中的恩典。(九标志,214)」
3.教会会友的有效落地:具体执行
该部分主要是介绍,教会该如何有效推行教会会友以达到具体落地。作为信徒,你需要对此有所了解。并且,也期待你在了解了教会推行方案与进度之后,能一同为教会祷告,并参与其中,共同努力。
A.清晰的异象构建与传递
教会会友的关键在于教会要理解究竟什么是长老制的教会,并明确教会究竟是什么(彭强,3)。我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口。很多人反对长老制,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对长老制完全不理解。
构建异象,就是要把长老制对教会会友的治理牧养模式完整地整理出来,并以符合圣经真理的、整全且易于明白的、能与执行的具体方案作为呈现。故此,在行动之前的思考和构建,是最重要的一步。
当有了这个具体的方案之后,就需要进入传递的阶段。一般上我们可以给的建议是:第一,作为主日学的课程,让教会众人先完整地了解建构教会会友的含义(彭强,5)。从而最大程度消除弟兄姊妹的疑虑,取得他们最大程度的认同。
第二,需要对全教会的弟兄姊妹,进行不遗漏的访谈(彭强,5-7)。通过访谈,将该事工最大程度地精细化处理。以求让一些不解和反对,在最开始就得到有效的交通和理解。
第三,需要有耐心的,有计划的,一步一步落实事工;不要期待大面积的、一次性的完成。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登记之后,便可以开展会友课程,之后再解释签约的条款,并与认同此约的信徒签约。然后,召开第一次的会友大会,并正式依照章程,让会友大会执行他们的权柄,以帮助他们在教会中有参与感,同时帮助他们加深对教会会友的具体体验,深化理解。
B.采用弹性的过程
对教会会友治理牧养的落实,不要急于求成。毕竟,今日并不是一个善于承诺的世代。要知道,这个世代算得上是一个患上了「承诺恐惧症」的世代。若我们急于求成,必然会欲速则不达了。如此,为了有序地推进长老制,建构教会的会友,我们需要对会友身份进行必要分类,以达到有效进行。
第一,会友:已重生得救,并接受教会公开举行奉三位一体神之名施洗,并接受本会信仰宣告与章程,且登记为本会固定成员者。会友又区分为领餐会友和不领餐会友。
第二,准会友:已重生得救,并接受教会公开举行奉三位一体神之名施洗,并接受本会信仰宣告与章程,参与本会属灵生活,但拒绝登记成为本会固定成员者(该款特针对本会未明确长老制之前就在本会礼拜的肢体,新加入者不适用)。
第三,预备会友:接受本会信仰宣告与章程,并登记在本会却未受洗者。一般上预备时间为六个月到一年。
第四,临时会友:已重生得救,并接受教会公开举行奉三位一体神之名施洗,并接受本会信仰宣告与章程,但只是暂时居住在本地,或在本地做客,临时性出席本会属灵生活者。
C.其他重要细节
关于各类会友的义务与权利,具体细则可以参考教会的章程。本处大致提供一个方向。第一,所有信徒均享有参与教会生活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不领餐会友当然不能吃主餐。第三,预备会友不能吃主餐,准会友和临时会友,则需要依据教会的决定来判断。第四,原则上,所有的会友都有优先被关怀的权利,其中领餐会友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监督权和控诉权,以及相应的义务。只有领餐会友具有教会表决投票和被呼召服事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会友转会的问题,我们需要稍微做一点补充。第一,同一系统内转会,持有教会推荐信或教会牧者以其它方式推荐的,可直接参与教会圣礼和相应的服事。若没有推荐信,牧者也不予作证的,教会当仔细考虑是否接纳,或以何种方式接纳。
第二,若非同一系统转会,持有介绍信转会的,可在教会了解之后,以教会牧者同工做出判断。一般上,先接受其参与教会的圣礼;经过学习后,可正式申请成为教会成员,之后便享有会友权利和义务。
若没有教会的推荐信,牧者也不愿为其作证。教会当安排其进入基础的会友课程学习,按照牧养步骤逐步完成对其的牧养。到什么地步,就按照什么地步对其进行有条件接纳。
当然,更详细的内容,大家需要研读教会的章程以作为最终裁定。
二.教会会友的属灵福分
1.有系统的生命牧养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信徒生命成长不仅需要有真道的栽培,更需要有系统性的真道栽培。我们不能把这种系统性的栽培都依赖在神学教育事工上,教会必须对会友有系统性的栽培计划。然而,就算教会有栽培计划,但信徒参与的不稳定性也是一个系统性栽培的大拦阻。因此,以固定的会友作为对象建立系统的栽培,比如使用本课程进行系列性的系统栽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任何人的生命成长 ,都需要周期。所以保罗说:「然而我们到了什么地步,就当照着什么地步行。(腓三16)」当然,在同样的环境中,生命成长的状况也有所不同,正如主耶稣说那落在地里的种子,「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可四8)」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必须要对信徒进行按时、按需牧养。教会会友的建构,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按照会友的真实情况,给他们构建起不一而同的属灵课程,从而帮助他们每个人在自己的阶段达到生命的成长。
进一步说,当信徒在共同的系统中成长,那么就会带来共同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具体体现,可以从一个人的世界观中看出来。当信徒的世界观被更新,凡事能以神的视角为原点。那么,他的生命、服事与生活,必然发生质的变化。而在学习中共同成长的一群人,也必然成为更合一、更凝聚的共同体。这方面实践状况,可以从使徒行传的初期教会看到。
2.能合宜的构建服事
有效服事的构成,首先是出于上帝的工作。因为经上说:「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诗十二七1)」其次,是服事者有心中的纯正和手上的巧妙(参诗七八72)。如果服事者自身都缺乏对真道的委身,自然无法有心中的纯正;如果服事者没有在服事上受训练,没有照神给他的呼召,并赏给他的恩赐做服事,自然也就无法成功。最后,信徒若不在真道上合一,也同样无法达成有效服事。总而言之,牧人与羊群需要有深入地彼此了解,有更具体地生活互动。而长老制弥补了传统在这些方面的缺失。当信徒成为堂会的固定成员,那么他在教会中与牧人的关系,牧人与他的关系,就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共同体。在这样处境下构建起来的服事,才能是有效的。
全民服事,这是一个美丽的期待。然而,若以有效的教会会友作为长老制的基础,全民服事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很多教会服事者每天都在奔波,但教会中却有大量的肢体正「躺卧睡觉」。可见,对固定的成员进行治理牧养,对于教会促进人人服事,有十分的裨益。
当然,当我们看到使徒行传第二章42到47节的内容时,会发现这种服事的构建,不仅包括人员在教会事工上的参与,也包括了金钱在教会事工上的投入。初代教会之所以有那么火热的复兴,和信徒这样无所保留的奉献与热忱的服事,是脱不了关系的。
3.在逼迫的年代互勉
当信徒成为一个整体,有共同的世界观。那么,在面对逼迫的时候,彼此就会成为彼此的祝福了。初期教会使徒们遭遇逼迫归来,大家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恐惧,没有想着散伙。他们乃是赞美神:「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他们就每日在殿里、在家里不住地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徒五41-42)」
长老制教会的会友治理牧养,让会友之间的生命共同体更完整。当教会在这个世界面对恶势力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这恶势力乃是一个系统。因此,如果善不是一个系统,根本无法胜过恶势力。有合格的教会会友为基础的长老制教会,将会在基督里成就一个善的系统,从而让所有在教会里的人,在这善的生命共同体中,达成彼此的守望和成全。最终,信徒得以「在爱中建立自己」(参弗四16)。
结论
在后现代谈权柄,在悖逆时期谈忠诚。看起来教会会友这个话题在这个自由主义当道的时期谈论,并不是很明智。然而,若我们肯顺服圣经的真理,教会的会友并非不能推行落实。事实,在落实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温柔,并怀揣着盼望,耐心等候;就如同农夫等候地里的庄稼一样。
当然,若我们能守住这份坚持,靠主成就这份属灵的恩惠。那摆在我们的前面的福分,也是可见。所以,让我们建构一间距离圣经更近的健康教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