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  MUYANG


文章
  • 文章
  • 论坛
搜索
首页 >> 灵修 >>每日靈修 >> 20250208义人的祷告(续)
详细内容

20250208义人的祷告(续)

时间:2025-02-08     作者:张传道【原创】
义人的祷告(续)
00:00/03:23
文章内容

经文:「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祷告,天就降下雨来,地也生出土产。」(雅各书五章17-18节)

主题:义人的祷告(续)

 

引言

「你听说过祷告公或祷告婆吗?」在经历过80年代温州「大复兴」的信徒当中,他们普遍认为这场「复兴」不仅是上帝的工作,更是无数信徒迫切祷告的结果。因此,到了90年代,许多热衷于祷告的信徒被人尊称为「祷告公」或「祷告婆」,甚至有些人被赋予类似「神人」的地位,好像他们的祷告比一般人的祷告更有能力。然而,雅各提醒我们,即使有再大的神迹奇事,那也只是神大能和主权的彰显。今日,让我们从雅各书五章17-18节出发,思考义人的祷告为何有功效,并借以利亚的例子,认识祷告的本质及其属灵意义。

 

神学主题

既然义人的祷告大有功效,并且在生活中,我们又时常听见因祷告而经历神迹的见证,这就使得许多人期待,祷告都应带来神迹。然而,圣经的教导并不支持这种因果式的信仰观。因为,祷告的核心并非驱动神迹,而是与神对齐、信靠祂的主权。在出埃及的故事中,以色列人迎来了第一个「神迹的高峰」。例如,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神借着十灾显明祂的能力,并且使红海分开,让以色列人得以安全过海。但值得注意的是,摩西从来不是凭他的祷告或信心来成就神迹,而是完全顺服神的吩咐,照着祂的指引行事(出十四15-16)。这表明,神迹的发生并非取决于人的祷告是否足够强烈,而是出于神的旨意和计划。其次,在圣经的记载中,神迹从来不是信徒用祷告「换取」的结果,而是神主动施行,以成就祂的旨意。例如,耶稣在地上行了许多神迹医治病人,但祂的医治并不取决于人的信心强弱,而是出于祂的怜悯和神国的计划(可二5-11;约五6-9)。同样,使徒保罗曾三次祷告求神挪去他的「一根刺」,但神的回应是:「我的恩典够你用的」(林后十二8)。 这表明,即使是「属灵伟人」,神也未必按着他的期待回应祷告,因为神的旨意高过人的期望。再者,祷告的核心在于寻求神,而非神迹本身。大卫在诗篇二十七篇4节说:「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祂的荣美,在祂的殿里求问。」大卫的祷告,为信徒提供了一个明显的指引,祷告不因聚焦在「所求」,而是应该更深地经历神的同在。同样,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七7) 这里的「祈求、寻找、叩门」,不仅是关乎物质的供应,而是强调信徒应当渴慕上文所说——神的国和义(太六33)。综上所述,圣经的教导清楚表明,神迹的发生取决于神的主权,而非人的信心程度或祷告方式。 神迹并非祷告的必然结果,而是神按着祂的计划施行的大能。因此,我们在祷告时,应当专注于寻求神的旨意,而不是单单期待神迹的发生;愿我们的祷告是为了更深地认识神,并愿意在任何情况下都信靠祂的引导。

 

重要字词解释

1. 一样性情

「一样」这个词在辞典中表示有同样性质的意思,而「性情」指向的是人的共性。在使徒行传十四章15节中,保罗和巴拿巴在路司得城行了神迹后,被当地人误认为是神,他们立刻澄清说:「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这句话的目的是要纠正众人对他们的错误认知,强调他们并非超凡的神明,而是和普通人一摸一样。雅各使用这个词,旨在提醒信徒,以利亚虽然是神重用的先知,也有超凡的经历,但他其实和所有信徒一样,是有情绪、有软弱、有挣扎的普通人。这一点对信徒的意义极为关键,许多信徒常常误以为,只有「属灵伟人」的祷告才有效,或者自己不够圣洁,神不会听自己的祷告。但雅各在这里提醒我们,以利亚并不是因为完美无瑕或有超凡的能力才蒙神垂听,而是因为他单纯地信靠神,并恳切祷告。因此,每一个信徒都可以像以利亚一样,凭信心向神祷告,并相信神会按祂的旨意回应。

2. 恳切祷告

大卫尼斯特龙指出,雅各在此采用了一种典型的希伯来语表达方式,即用同一个词的重复结构来加强语气。因此,这句话的直译应为「在祷告中他祷告」或「他以祷告来祷告」,雅各在这里使用这个强调性的表达,目的在于突显以利亚祷告的迫切性。雅各用这一表达方式,强调以利亚的祷告是坚定、持续的,而非随意或象征性的。然而,梁康民进一步指出,这样的描写主要强调的是以利亚祷告的「行动」,而不是单纯描述他祷告的「态度」。换句话说,雅各认为事情的成就,不是因为以利亚祈祷的多么恳切,而是因为,他愿意祷告的行动。在列王纪上十八章42-44节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以利亚的祷告并非仅仅停留在内心的信靠和态度,而是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上:当以利亚祷告求雨时,他不仅祷告了一次,而是不断地吩咐仆人去查看天象,直到第七次才看见云彩的出现。这种持续的祷告和行动的结合,正是雅各想要强调的信仰模式——真实的信心必然会在具体的行为中得到体现。最后,雅各在此并不是要鼓励信徒追求某种特定的祷告方式,而是强调信心必须在实际行动中被表达。许多时候,信徒的祷告往往流于口头的呼求,却缺乏持久的坚持与行动。例如,信徒可能在祷告中求神赐福,却不愿意采取信心的行动来回应神的带领;他们也可能向神呼求复兴,却从不愿意付出行动的代价,自然也就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活出敬虔的见证。

3. 三年零六个月

在新约中,关于以利亚为饥荒祷告的记载,都用到了一个准确的时间跨度「三年零六个月」(路四25)。然而,当我们回到旧约的相关经文时,会发现列王纪上十八章1节的记载是:「过了许久,到第三年」,这似乎与新约的记载存在时间上的差异。针对这一点,学者们普遍认为,雅各和耶稣所提到的「三年零六个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时间,而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三年半」在圣经中常常与神的审判、试炼或逼迫的时期相关(但七25;启十一2、十二14),因此,雅各和耶稣使用这个时间数字,很可能是为了突显以利亚祷告所带来的干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现象,更是神对以色列百姓悖逆的一种审判。此外,穆尔提醒我们思考,雅各在谈论「义人祷告的功效」时,为什么特意选择以利亚旱灾的祷告作为例子。毕竟,在以利亚的生平事迹中,与祷告相关的神迹远不止这一件,例如:他在迦密山上的祷告使烈火从天而降,证实耶和华是真神(王上十八36-38);他为撒勒法寡妇的儿子祷告,使他从死里复活(王上十七21-22)。然而,雅各并未选择这些更具戏剧性的神迹,而是专门提及旱灾的祷告。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与雅各书整体的信息高度一致,雅各书的核心之一,是鼓励信徒在苦难中持守信心,并通过祷告经历神的作为(雅五13-16)。以利亚的祷告不仅见证了义人祷告的力量,也提醒信徒,祷告的果效并不只是个人的祝福,而是能够影响整个群体,甚至与神的审判有关。

 

结论

义人的祷告为何大有功效?雅各借着以利亚的例子,并非要告诉我们某些人的祷告比其他人更具权柄,而是要强调祷告的本质——它是一种出于信心的行动,是信徒顺服神主权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是否仍然相信祷告的大能?我们的祷告只是例行公事,缺乏信心与迫切?我们是否将祷告当作最后的手段,而不是首先的回应?更进一步地,我们是否愿意为世界的纷乱、教会的挑战而祷告?弟兄姊妹,愿我们在任何境遇中持守祷告,不只是为自己求祝福,更愿意站在破口中,为家庭、教会、国家而献上祷告的代价。让我们凭信心祷告,相信神仍然在掌权,并且愿意委身在祂的旨意中,并以此为乐直到永远!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