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01不要亏欠人(续)时间:2025-02-01
文章内容
经文:「你们在世上享美福,好宴乐,当宰杀的日子竟娇养你们的心。你们定了义人的罪,把他杀害,他也不抵挡你们。」(雅各书五章5-6节) 主题:不要亏欠人(续)
引言 「享受生活难道是错的吗?」在现代社会中,追求舒适、享受美食、拥有奢华的生活常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甚至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生目标。然而,雅各提醒我们,若人在享受的同时,忽略了公义、亏欠他人,甚至压迫贫穷人,那么这份享受就必成了神审判的凭据。今日,让我们从雅各书五章5-6节出发,思考在今生的财富和享乐中,我们忽略了什么更重要的属灵责任。
神学主题 圣经并不反对人享受神所赐的恩典,因为神的创造本就包含一切的美善,使人在敬畏祂、顺服祂的过程中,得享祂的丰富祝福。但是,圣经也始终提醒,真正的福乐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人与神关系的正确。所以,若有人把享乐当作人生最终目标,享乐就会成为属灵生命的拦阻。在耶稣的教导中,「享乐」是一个常被提及的话题,并且往往与属灵的缺失、错误的安全感和对神国的冷漠联系在一起。在「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中(路十六19-31),那位富人终日宴乐,却对门口贫穷的拉撒路视而不见。显然他的罪不在于直接行恶,而是他的自私和麻木,所以,他死后在阴间受苦。这比喻提醒我们,当人只顾自己的享乐,而忽视神公义的要求时,最终将在永恒中承受亏损。接着在「无知财主的比喻」中(路十二16-21),则揭示了一种错误的享乐观,那位财主因丰收而计划建造更大的仓库,好「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从神对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到他的问题不在于拥有财富,而在于他只为今生打算,却完全忽略了永恒的追求。可见,在神的眼中,这种对物质的依赖和对享乐的追求,不仅是无知,更是愚昧。另外,在「宴席的比喻」中(路十四16-24),一位主人邀请人赴宴,但受邀者却以「田地、牛群、家庭」为由推辞。其实这些理由本身也并非罪恶,但问题在于他们被自己的生活、事业和享乐占据,而对神的国毫无兴趣。最终,那些最先受邀的人就被拒绝,主人转而邀请贫穷人、瘸腿的、瞎眼的进入宴席。综上所述,圣经不是要人刻意拒绝物质的享受,而是要人用正确的心态对待财富和享乐。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五6)这揭示了一个根本的属灵原则:真正的满足不是来自外在的享乐,而是来自内在的敬虔和对神的顺服;真正的福气不是来自地上的安逸,而是来自对神的委身。所以,信徒应当将财富与享乐视为神的托付,并用它们去服事神、帮助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的私欲。唯有如此,人才能真正活出神所赐的丰盛生命,在永恒中得着真正的福乐。
重要字词解释 1. 在世上 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在地上」,特别是指属地的、属物质的、今生的东西。雅各在这个词后紧接着提到两个动词,「为享乐而活」(和合本译为「享美福」)与「把快乐给自己」(和合本译为「好宴乐」),这样的结构强调了雅各所指的富足人,他们的眼光和价值观完全局限于今世的生活,而没有任何永恒的考量。这种「地上导向」的生活方式,与圣经的教导背道而驰。圣经常常将「地上」与「天上」作对比,揭示人的心在哪里,最终的结局也在哪里。例如,耶稣在马太福音六章19-20节教导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这里的「地上」象征短暂、腐朽和终将消逝的物质世界,而「天上」代表永恒、不可毁坏、神所存留的产业;再者,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四章18节说:「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同样,腓立比书三章19-20节也指出,那些只关心地上事的人,他们的结局是灭亡。这些经文都表明,真正属神的人不会仅仅以「世上的」作为衡量人生的标准,而是将焦点放在神的国度和祂的公义上。雅各在这里提醒富有的信徒,即已经得救,就不要以积累财富、享受生活为人生目的,而要更多关注「天上的、属灵的」的事物、要在意自己与神的关系,要将生命建立在神永恒的旨意之中。 2. 竟娇养你们的心 其中「娇养」一词原文带有「喂养(孩子)」的含义。梁康民认为,雅各在此把「心」和上一节经文中的「工钱」都拟人化,除了表达主题的一致性以外,还刻画出富有信徒实在只是「心」的门徒,因他们完全只为着「心」想要的一切而努力生活。他们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都围绕着满足「心」的欲望,而非寻求神的公义和旨意。换句话说,他们的财富并未被用于服事神、帮助他人,反而成为他们自我沉溺的工具。莫德进一步指出,雅各用这样的比喻,实际上是在描绘这些富足人的愚昧。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草场上无忧无虑、只知享受青草的牲畜毫无区别,那些牲畜日复一日地进食,毫无意识到自己正在逐渐长肥时,将被带往屠宰场。雅各以此警告这些沉溺在宴乐中的富足人,他们正在不知不觉地走向审判。可见,那些沉迷于自我满足、毫无悔改意识的人,最终的结局必然是毁灭。此外,这种「娇养」也表明了这些富足人,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灵性危机,反而不断放纵自己,沉溺在今世的享乐之中,最终导致他们与神的审判越来越近。对于今日的信徒来说,雅各的这句话提醒我们,人不应只为满足自己而活,更要为回应神的呼召而活。 3. 他也不抵挡 雅各在此先为我们呈现了「富有之人」与「义人」之间的对比,关于「义人」的身份,在教会历史中一直存在争议,究竟是指一般贫穷但敬虔的人,还是专指因信仰而受逼迫的基督徒,抑或是指向基督?穆尔认为,最好的理解方式是将「义人」作为一类人的代表,即那些被富人剥削、逼迫的人,而这些人往往在社会上是贫穷的、缺乏保护的。雅各并没有特别限定这些义人的信仰背景,而是强调他们因不公义的对待而受到伤害。而且,这一短语在原文的语法结构中,带有被动的意味,表明义人并非因为软弱或缺乏能力而不抵挡,而是因某些原因——或许是为了得到一点点工钱、或许是希望神亲自伸冤——而选择不以暴力或争竞来回应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穆尔指出,这样的描述更加突出了富人罪行的严重性:他们不仅亏欠工人的工钱,还进一步剥夺义人的权益,甚至杀害他们,而义人却没有任何力量去反抗。雅各这样的描述,确实极易让人联想到圣经中,关于义人受苦的例子。例如,在以赛亚书五十三章7节,先知预言弥赛亚的受苦:「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雅各的这句话似乎呼应了这段经文,预示着义人会像基督一样,在不公中,仍会选择信靠神。
结论 享受生活本身并没有错,神赐福人,使人能够在祂的恩典中得着喜乐。然而,若人只专注于自己的享乐,而忽略了神的公义,甚至亏欠他人、剥削贫穷人,这份享受便成为神审判他的凭据。今日的经文提醒我们两个重要的属灵原则:第一、财富若成为人生命的中心,使人忽视神的旨意和他人的需要,那它便不再是祝福,而是咒诅;第二、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正敬畏神的重要指标。神是公义的神,祂垂听受欺压者的呼求,也必伸张公义,所以,人或许可以在世上享受片刻的奢华与安逸,但神的审判终必临到。因此,作为信徒,我们要省察自己是否在神所托付的资源上保持忠心?是否在财富与享乐的使用上持守公义?是否在对待他人时展现出神的怜悯与恩典?愿我们都能存敬畏的心,不为自己积攒短暂的财富,而是在神的国度中积攒那永恒不朽的财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