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24关于「不要论断人」的神学思考时间:2025-01-24
文章内容
经文:「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雅各书四章12节) 主题:关于「不要论断人」的神学思考
引言 「当别人犯错时,我到底该不该说?」这是许多信徒在面对他人软弱时的共同挣扎。我们是否有权利指出别人的错误?还是应当保持沉默,避免论断?雅各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关键的提醒,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神。今日,让我们从雅各书四章12节出发,思考不能论断别人的背后到底在强调什么,并尝试在爱与真理中实践信仰。
神学主题 在新约中,「不要论断人」并非要求信徒完全放弃对他人行为的道德评判。「论断」在原文中有多种含义,可翻译为「定意」(多三12)、「审判」(来十30)、「定罪」(约三17)、「判断」(林前五3)、「求审」(林前六1-2)或「判定」(林后五14)。由此可见,这个词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有时是必要被强调的,但有时也可能因态度错误而沦为伪善,而后者正是圣经所禁止的。所以,耶稣在马太福音第七章所指出的「不要论断人」,可能是登山宝训里最常被引用、也最常遭到误解的经文。特别在今日教会的文化中,我们强调爱、包容,甚至于包容别人一切所作所为,而不加批评责备。其实,我们有必要指出,耶稣教导「不要论断人」并不等同于完全禁止责备。因为下文马上提到「不可把圣物丢给狗」,这句话的实践明显是基于判断的结果,否则将无法避免将圣物丢给狗的事情发生。紧接着,耶稣又在马太福音十八章继续提出「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由此可见,必要的判断不仅合理,更是信徒在爱中彼此建造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新约书信也有这样的教导,保罗在加拉太书六章1-2节中说「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保罗在此告诉信徒,一个成熟的信徒就应该承担挽回软弱肢体的责任,并且更重要的是这判断的过程中,不仅不是违背律法,反而是遵守律法、完全了律法。
重要字词解释 1. 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 对于具有犹太背景的信徒而言,谁是颁布律法的这一问题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神。雅各在此使用这个短语,第一用意是表达神就是律法的制定者,也是唯一有权解释、执行律法的审判者,这句话不仅强调了神在律法上至高的地位,还凸出了人的局限性。神的律法代表了祂的圣洁、公义和慈爱,神颁布律法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自己的子民在生活中彰显祂的荣耀,并与祂建立正确的关系(出二十2)。「判断人的」则进一步突显了审判的权柄只属于神。人虽然可以通过律法来对照自己的行为,但人并无权以任何的名义对他人进行最终的定罪。只有神是至善至知至能的,祂不仅能洞悉人心,也能将审判与怜悯完美结合。因此,当雅各提到「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他实际上是在提醒信徒,律法因出自于神,则就是圣洁的,可是人对律法的回应却常常携带私意。当人顺这私意论断他人时,就意味着他们将自己置于律法之上,扮演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角色,这是对神主权的挑战。雅各的教导显示,论断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判断本身,而在于态度是否出于骄傲和目的是否以爱为中心,也就是说论断的真正危机在于,它常常表现出一种骄傲与自义的心态。从属灵的角度来看,这一表达提醒信徒,任何形式的判断都需要慎重,因为它不仅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使人陷入自义的陷阱,从而失去对神主权的敬畏。雅各通过这句话再次确立了神独一无二的地位,呼召信徒以谦卑和顺服的心态面对律法,同时以爱心和恩典对待彼此。 2. 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 梁康民指出,「那能」是一个特指,通常指向全能者或大能者,也就是独一的真神。这里的描述清楚表明,神是唯一既有能力施行救赎,又有权柄执行审判的主。祂的能力超越一切受造物,既能够赦免人的罪,拯救人脱离死亡,又能够按祂的公义审判并定罪不悔改的罪人。「救人」是神怜悯与恩典的彰显,圣经不断强调,神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得救。神的救赎之工通过耶稣基督的受死和复活显明出来,使人可以因信称义,得享永生。然而,救赎的恩典并非强加给人,而是呼召人以谦卑和悔改的心回应祂。「灭人」则体现了神的公义和圣洁。虽然神乐意施行救恩,但祂绝不纵容罪恶,也不会放弃祂对公义的要求。那些拒绝神恩典、持续活在悖逆中的人,将面对祂的审判,神灭绝人不仅是对罪的刑罚,也是对祂圣洁和公义的维护。因此,这一短语提醒人们对神的主权和威严存有敬畏之心。雅各在这里强调神的独特身份,是要提醒信徒,只有神既能施行救恩,也能执行审判,因此信徒应该更加敬畏神的主权,并以谦卑的态度面对弟兄姊妹的软弱。我们要记得,自己同样是蒙恩的罪人,无法替代神作审判。 3. 你是谁 这个短语被放在「竟敢论断别人呢?」之前,具有强烈的强调作用。雅各在这里直接质问论断者的身份和地位,意在揭示人在神面前的卑微与有限。雅各提醒信徒,神是唯一设立律法和施行审判的主宰、也是唯一能带来救赎和审判的主宰,那么人作为有限的受造物,根本没有资格取代神的位置对他人进行论断。这种质问表达了一种严厉的责备,同时让人意识到,在神的主权之下,每个人都只是蒙恩的罪人,完全没有权利用论断的方式对待他人。然而,雅各的教导也提供了另一个平衡的视角。当信徒能够认清自己的身份,并愿意降服在神的主权之下,就能够以正确的动机和态度面对他人的过犯。雅各并不是否定信徒在真理之下的相互劝勉与责备,而是强调动机和目的的重要性。若信徒按着真理的要求劝戒或责备他人,其目标应当是出于爱心,旨在使对方归回真理,而非建立个人的权威或彰显自我优越。雅各的这一质问提醒我们,论断与爱心劝戒的区别在于内心的态度。论断者以自义和骄傲为动机,试图抬高自己并贬低他人,而爱心的责备则源于对神真理的顺服和对他人的关怀,其目的是引导人走向属灵的更新。
结论 雅各并非完全否定信徒之间的相互劝勉,而是强调劝勉责备必须基于对神主权的降服和对神圣洁的敬畏。因为论断往往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态度,带有骄傲与自义,而真正的劝勉责备则是在平等的关系中,以「并肩而行」的姿态帮助他人归回真理。这样的劝勉不以羞辱为目的,而是让对方看到爱与恩典。信徒需要在生活中操练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信任与接纳中彼此相顾,既不忽略真理的教导,也不失去爱的温度。在这种关系中,「用爱心说诚实话」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帮助弟兄姊妹成长的工具,而不是造成分裂的导火索。让我们牢记今天的应用:「不论断是因为对神主权的信靠,责备劝勉是因为对神圣洁的委身」。当我们选择不论断时,表明我们相信神最终的公义与审判;当我们以爱心责备或劝勉时,则反映出我们对神圣洁标准的委身和对他人灵魂的关切。愿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反思自己的动机和态度,在神的主权之下,活出爱与真理的平衡,为祂作荣耀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