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29同心与相助时间:2025-07-28 文章内容
腓立比书四章1到3节:我所亲爱、所想念的弟兄们,你们就是我的喜乐,我的冠冕。我亲爱的弟兄,你们应当靠主站立得稳。我劝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里同心。我也求你这真实同负一轭的,帮助这两个女人,因为她们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还有革利免,并其余和我一同作工的,他们的名字都在生命册上。
引言 在腓立比书的最后一章中,保罗依然以「喜乐」作为对信徒的勉励。乍看之下,他似乎只是给出了一些随性的建议与劝勉。然而,若我们深入研读本章,就会发现这些话语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属灵意义。这种写作方式,与保罗其他书信的结尾如出一辙。保罗书信的一大特点,是先论述教义,再提出实际的应用。本章便为整卷书信的教训提供了具体的例证和落实的方式。
彼此同心 腓立比教会对保罗而言极为重要,他们是他喜乐的源泉,是他的荣耀和冠冕。因此,他特别强调教会成员之间的合一。在这间教会中,曾经出现过裂痕。保罗提及友阿爹和循都基这两位姊妹之间的纷争,虽然他避免详细描述细节,但显然问题严重到需要点名劝勉。 这并非一时的误会,而是一个持续存在并广为流传的冲突,连远在外地的保罗都听闻此事。与他对抗假教师的严厉态度不同,保罗在此表现出柔和与包容,因为这两位姊妹曾是他传福音的同工,与他一同为主劳苦,不像那些敌对基督、结局沉沦的人。保罗甚至将她们与革利免以及那些名字写在生命册上的人并列,显示他相信她们是真实的信徒。尽管有分歧,但仍是神家中的一分子。这场纷争显然影响了整个教会的合一。回顾保罗初次在马其顿传福音,就是在河边对一群妇女讲道,吕底亚敞开家门接待使徒,很可能她的家后来成为信徒聚会的中心。倘若友阿爹和循都基是当时那群祷告妇女的一员,她们的分歧便不仅是个人之间的问题,而可能是造成教会分党结派的根源。这一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属灵教训:当一个群体中的创始成员或属灵领袖之间产生纷争时,后果将深远。今日教会中的纷争与分裂,往往也源于领袖之间的不和。因此,保罗在此迫切呼吁信徒要彼此同心。但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实现真正的同心呢?保罗在经文中给出了三个关键的方向。
和谐的秘诀 一、在主里同心 保罗首先指出,基督徒应当「在主里同心」。这句话的本意是「在主里有相同的心思意念」。但原本性格、看法不同的人,如何能够达致意念一致呢?关键在于他们都「在主里」。她们属于基督,不是属自己的。既然她们同属那位谦卑、不求自己喜悦、不坚持己见的主,那么若她们仍坚持己见,就与她们的主彼此矛盾了。她们蒙召,不是按自己的意思行事,而是效法基督,以奴仆的心彼此服侍。基督徒无法独行,也没有一个人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当我们愿意放下己见,握手言和时,不该说:「我早告诉你了」,而应说:「主已经告诉我们了。」
二、顺服主的心意 其次,神赐给我们属灵的洞见,使我们能明白祂的心意。主耶稣借着祂的道成肉身,以及祂赐给使徒的教训和榜样,向腓立比信徒启示了祂的目的和道路。保罗自己也以生命作榜样,以教导为引导。他的言行提供了当时信徒遵循的模式。今天也是如此。当基督徒之间意见不合时,双方都必须回到圣经,寻求神的旨意,并甘心顺服。这种顺服是检验人内心真实态度的试金石。我们是否因骄傲、自我中心而争执?是否愿意放下己见,接受主的方式?若合一的秘诀是谦卑,那么造成纷争的主因便是骄傲。
三、冲突不是私事 最后保罗强调,基督徒之间的不和从来不是私人事务。它迟早会影响他人,甚至整个教会。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时会强求身边的人站在我们一边,否则就威胁中断关系。这种态度正是《约翰三书》中丢特腓的写照(约叁9–10),并将严重损害教会的合一。因此,保罗不仅劝诫当事人,也呼吁教会中的第三方出面调解。他称呼一位「真诚同负一轭的」同工协助调解纷争。这个词在英文中也可译作「忠诚的希资古」。有学者推测这可能是某位保罗的同工,甚至可能是以巴弗提,尽管此人身份并无确切定论。
结论 教会团契最难面对的,往往不是异端,而是信徒之间的纷争。在忠于圣经的教会中,我们也许更擅长处理错误教义的问题,但处理人际冲突时却显得手足无措。这些纷争若未妥善处理,不仅会使教会分裂,还会在信徒之间留下伤痕与苦毒,让我们分心于琐碎之事,而偏离了原本应专注于造就信徒和服事社群的使命。我们如何处理分歧,往往比我们如何对付异端,更能反映出我们是否在过一个真正圣经所教导的基督徒生活。当面对异教、敌意与文化压力时,愿我们展现出从主而来的智慧与忍耐。 在最后,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圣灵呼召一位信徒出来,协助处理分歧、医治伤口时,他会如何回应?而如果这呼召临到你,你又会怎样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