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4关上殿门

作者: 李牧师 【 原创 】 2025-05-19

玛拉基书一章10节:甚愿你们中间有一人关上殿门,免得你们徒然在我坛上烧火。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不喜悦你们,也不从你们手中收纳供物。”

 

在面对耶和华的控诉,祭司无言以对。于是,耶和华藉着先知进一步向他们发出挑战。10-14节这个段落主要反映出的信息是:祭司的献祭不过是自取其罪,因为耶和华的名决不受亵渎,他不接受虚假的敬拜。而且,耶和华并不缺乏敬拜者!

「甚愿你们中间有一人关上殿门,免得你们徒然在我坛上烧火。」上帝在此启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似乎是人们很难接受的事;特别是我们这时代的人,尤其如此。面对一些无质量的礼拜,我们总会说:「有来总比没来好;有聚会总比没有聚会好;有讲道总比没有讲道好……」在我们的认知中总是有许多的「有比没有好」,然而我们却从本处看到了先知对祭司的警告:他们那样没有质量的服事,没有比有更好。「玛拉基很认真地说,关上门还比持续举行无用的敬拜更好」(丁道尔,245;又唐佑之,372;又华德凯瑟,43)。凯瑟表示,以「荒谬、无理的态度」在神前参与服事,不过是「亵渎神的行为」而已(华德凯瑟,43)。服事不仅需要有外在的具体表现,更需要内在的、符合真理的奉献。包德文指出,那种仪式化的服事会叫人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产生虚假的信心(丁道尔,245)。所以,持续这样的服事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离开罪恶的困锁。相反,停止这些服事却能让大家「清楚:耶和华不喜悦」他们的服事(丁道尔,245)。

犹大人的信仰追求以履行律法的要求为满足(伊贝斯,36),致使他们的信仰几乎都停留在「毫无价值的」的「宗教礼仪本身」(伊贝斯,36)。这些问题不只是玛拉基才面对,实际上在玛拉基之前,如阿摩司、以赛亚等先知都曾同样面对过(参摩五21-24;赛一11-15等)。本处玛拉基先知呼吁祭司们关上殿门,并不是要求他们停止敬拜,而是要求他们在不悔改的情况下停止虚假的敬拜。先知呼吁祭司们离开虚假的敬拜,是为了引导他们重建一个圣洁的、讨神喜悦的敬拜。相信,这也是历史历代真信徒应当明白的关键真理。尤其是今日这种在自由主义下,将神圣崇拜严重世俗化的世代,更需要认识这一真理了!

「关上」(וְיִסְגֹּ֣ר),这个未完成时动词的意思是「关闭」、「堵塞」等,是这个句子的主要动词。玛拉基非常坚定地宣告了神的话语,表示神不喜悦他们的献祭。如果他们不愿意悔改,要继续这样的服事,还不如直接将圣殿的大门关上好了。从文本的表现来看,这似乎是一个愿望——「甚愿……」,或者说是一个建议;凯瑟认为这是一个「愤怒的建议」(华德凯瑟,43)。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确定这里的教训是希望有人能够阻止当时那种不敬虔的献祭,使其不能继续「合法」的存在着。到这里,相信大家定会想起曾有一人做过这样的事,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进入圣殿,推翻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赶出殿里的牛羊,洁净了神的圣殿(参约二13-22等)。所以,这里的关上殿门不仅是当时处境的需要,也是在圣灵恩惠之中具有永恒意义的预言。故而,对此我们决不可忽视。

要关上殿门,这里的「门」(דְּלָתַ֔יִם)原文是阴性双数名词,原文有「门户」或「城门」的意思。关于这里的阴性双数,有几种解释值得一谈。第一,这个「门」是「通往祭司院的门,处理祭牲的桌子就放在那里(结四十39-41)。如果这些门关上,就无法献祭」(丁道尔,246;又唐佑之,372)。第二,这个门是圣殿外院的门,这个门锁上之后任何人都无法接近祭坛(华德凯瑟,43)。第三,这个门所指的是一种宣告,按照凯瑟的意思是一种信仰「破产」的宣告(华德凯瑟,43)。

「免得你们徒然在我坛上烧火」。「烧火」(תָאִ֥ירוּ)一词的原文有「点亮」、「照亮」的意思,是一个未完成式的复数动词。这里的烧火应该不是指杀祭牲,因为杀祭牲是前来献祭人要做的事,而非祭司的工作(参利一5,三2,四24、29)。所以,这里的「烧火」应是「指祭司在敬拜上的工作」(丁道尔,246)。献祭的服事本是为带来生命的亮光,使献祭之人在神面前被真理照亮,能在神面前蒙恩。然而,先知却告诉他们,如今他们的行动却已经叫这盼望完全失去了,他们的献祭仪式完全是「徒然」的。

חִנָּם(徒然),这个副词的意思是「白白的」、「毫无理由的」、「无缘无故的」、「徒然的」。通过这个副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事:献祭的功用本是从神得到生命的亮光,可如今已不再可能了。纵览全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他们的仪式上,除了对神的真诚的敬拜,其他什么都有。可是前者才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那真诚的敬拜,他们的敬拜便已经失去了所有意义。上帝要的不是那些献上的东西,而是他们失落的这份出于爱的真诚敬拜!如果我们无法以真诚的爱来敬拜事奉耶和华,他们一切的劳动就都是徒劳无益的。在启示录的七封信中,我们也看到了神对以弗所教会的警告:「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启二4-5)」由此可见,真正的服事必须建立在真诚的爱上面。

先知呼吁那些只停留在仪式中却失去真爱的祭司们,要立刻停止一切虚假的敬拜,重新寻回所失落的爱。对于他们来说,在这样处境下的一切献祭行为与他们都是无益的。献祭的目的是为了得神喜悦,但他们的献祭神已经明确宣告自己并不喜悦。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献祭已经徒然徒劳无功(伊贝斯,37-8)。所以,停止献祭是必须的。当然,耶和华所拒绝的不是祭物,而是献祭的人——「我不喜悦你们……」(伊贝斯,38)。通过这个呼吁我们可以确定,当时的情景的确不容乐观。后来的昆兰社团(Qumran community),根据这节经文甚至认为,耶路撒冷的祭司制度在属灵上已不再有效(丁道尔,246;又唐佑之,373)。在这种糟糕的处境下,先知呼吁祭司们向神悔改,重新建立与神的亲密关系。当然,重建之前必须要先停下他们的虚假敬拜。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不喜悦你们,也不从你们手中收纳供物。」这个句子在这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宣告,特为让祭司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是说,面对他们虚假的敬拜,先知指出耶和华不喜悦他们的供物,不会收纳他们的供物;所以,他们献祭的目的无法达成(唐佑之,373)。如此,他们献祭的意义也就失去了。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玛拉基带着许多的消极色彩(华德凯瑟,44),但这消极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透过玛拉基的消极看法,读者可以清楚看到耶和华对自己的「自持」和「自尊」。就此而言,真信徒在服事神的事上,必须要严肃。我们的神是轻慢不得的(参加六7)。如果我们的服事不过是停留在表面的仪式上,那么我们的服事就失去了真实的意义。然而,若我们能在基督里建立起蒙神喜悦的服事来,那么我们的服事自然也不是徒劳的(参林前十五58)。

那么,我们的服事态度如何?我们是否总能让自己活在讨神喜悦的生活状态中?这文章我们对于你个人有什么帮助?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
  • 首页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