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耶和华的爱

作者: 李牧师 【 原创 】 2025-04-27
音频
00:00/03:23

点击这里可以打卡

玛拉基书一章1-2节:耶和华说:“我曾爱你们。”你们却说:“你在何事上爱我们呢?”耶和华说:“以扫不是雅各的哥哥吗?我却爱雅各,恶以扫,使他的山岭荒凉,把他的地业交给旷野的野狗。”

 

「耶和华说:『我曾爱你们。』」(אָהַבְתִּי אֶתְכֶם אָמַר יְהוָה)。请注意,这个句子有一个翻译上问题,在我们开始默想之前,就要处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完成时动词「爱」(אָהַבְתִּי)在这里究竟要怎么翻译。和合本圣经将之翻译为过去时,因此便是「曾爱」。但问题来了,从中文语法上「曾爱」是表示曾经的事实,不能代表如今的事实。因此,这样的翻译虽然与下文提到的曾经的拣选能形成对应,但与玛拉基所要表达的主题却不能形成对应。因此,这里的爱不应该翻译为「曾爱」,而应该将之翻译为「爱」(参耶三一3;何十一4)。也就是说,这个爱是不过期的、不断绝的。原文之所以采用完成式,我们最好将之理解为「完全的爱」。

这里的「爱」(אָהַבְתִּי)来自希伯来文词根אָהַב,基本含义就是「爱」。通常这个希伯来文单词(אָהַבְתִּי)的意思中包含有丈夫对妻子的爱,圣经也常常用以形容神对以色列的爱(旧约神学辞典,407)。也就是说,这爱是具有强烈针对性和关系性的,是一种明确指向性的爱。在此处用以表达神在恩约的前提下,对以色列人丰富的爱。我们再次强调,这个爱不是「曾经爱过」,而是「持续不断地、完全地爱着」。

请注意,本处「耶和华说」(אָמַר יְהוָה)这个短语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个短语,我们便可以明确这爱是来自耶和华神。根据我们在前文已经重复论述的信息,「耶和华说」这个短语不仅表示了文本的属灵权威,更是明确交代了这些内容乃是源自神自己。换言之,是神自己向选民地告白,他用完全的爱深爱着这群对上帝失去了爱的人们。我想,这是我们需要深刻体会的信息,比起当日的犹大人我们与神的关系如何呢?我们的光景如何呢?

谈到当日的犹大人,当他们听见耶和华说自己深爱这他们之后,他们非但没有怀着感恩的心用爱来回应神,更是用嗤笑和怀疑来回应耶和华。他们说:「你在何事上爱我们呢?」(בַּמָּה אֲהַבְתָּנוּ)。请注意,这个短语在原文中只有两个单子,基本含义是「什么是爱?」犹大人的这个回答,很难不让人想起彼拉多的态度。当耶稣基督告诉彼拉多,自己是为真理作见证的时候,彼拉多便是如此轻蔑的反问主耶稣:「真理是什么?(参约十八38)」在彼拉多的眼中,真理便是他所掌握的权柄,他将作出的决定。然而,真理真的是这些吗?当然不是,主耶稣明确宣告,他就是真理(参约十四6)。请注意,在本处犹大人对神的回复,便是如此轻蔑的态度。他们怀疑神的爱,所以用非常轻蔑的话来回复神:爱是什么?他们以轻蔑的态度质疑神的爱,近乎彻底否定。不难想象,本书后方提到的若干问题之所以会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不正是因为他们与神的爱出现了问题吗?换言之,他们已经不相信爱了,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去爱。当一个人失去了爱,他的生命已经不具有任何价值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明确表示,没有爱一切都无意义(参林前十三1-3)。而那个时候的犹大人,的的确确就是无法感受到神的爱。

不相信神的爱,这说明了什么?第一,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已经失去了神的形象,完全落在世俗主义里头了。今天的教会如果完全陷入世俗主义中,同样会让人失去对爱的期待和相信的。所以,我们总要非常谨慎,在生活日常中活出上帝的爱。第二,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到犹大人对神的爱有自己的定义,所以他们不相信神所启示的真理中的爱。换言之,他们相信神能爱他们,但是他们要求神必须按照他们的心意来爱他们。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个世代的问题,总是想着要绑架上帝,让上帝为我们打工,为我们服务。如果上帝的作为不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便宣告神是没有爱的,或者甚至说没有上帝。由此可见,堕落的人总是活在情绪之中,而不是活在圣约里头。我们知道,圣经中所提到的「爱」和「恨」都不是情感表现或情绪表达,乃是圣约关系。在后方提到的神爱雅各、恨(恶)以扫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圣约的关系。也就是说,所谓的「爱」便是在圣约中被坚固的,所谓的「恨」便是在圣约中被遗弃的。就此而言,当犹大人怀疑神的爱时,便是宣告怀疑神圣约的可信。这是非常严重的信仰破口,正是后方提到犹大人之所以发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וַאֲמַרְתֶּם(回答),中文和合本根据上下文将这个词翻译为「你们却说」,这样翻译是很到位的。一方面,将这个词的对答的性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将该词所表现的百姓的反面情绪清晰展现出来。当百姓听见神的话语的时候,他们却有了反弹。在理性上我们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态度。然而,在生活经验上,我们发现很多基督徒在听道的时候和当日的犹大人几乎一样。按照真理的教导,当信徒听见真理的教训与自己的日常有冲突的时候,信徒应该立即就自己的问题向神悔改。然而,好多时候落在软弱中的人,总是第一时间开始对神进行攻击。正如亚当,当日听见神问他是否吃了那不可吃的果子时,便第一时间将问题推给了神自己,强调是神将那女人赐给他才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参创三12)。同样,当犹大人听见玛拉基的信息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对玛拉基所传讲的信息作出反弹。这样反弹其实是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然而这不过是那会枯萎的无花果树叶而已(参创三7)。人当然可以表达自己不相信神的爱,但是神的爱不会因为人的不相信而动摇。正如保罗所言:「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后二13)」

紧接着的是耶和华对犹大人的答复,这个答复中包含了神学性的拣选,以及历史性的护理。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也就是神学性的拣选。「耶和华说:『以扫不是雅各的哥哥吗?我却爱雅各,恶以扫……』」我们先要明确前文所论述的,神的「爱」和「恶」是圣约关系,而非情绪关系。因此,这里的「爱雅各,恶以扫」是指在圣约的拣选上的双重性。奥古斯丁明确提出,神的预定是双重的,也就是对儿女的拣选及对悖逆之子的遗弃。我们知道,有一些弟兄姊妹无法接受神预定的双重性,所以常常会接受路德宗的「单项预定论」(Single Predestination)。然而,从整本圣经观察,以及从奥古斯丁的救恩论看来,双重预定论才是更符合神的启示的立场。因此,我们再次强调这里的「爱」和「恨(恶)」,都是约的关系。我们的主耶稣曾经甚至要求信徒,必须要「恨」(μισέω)自己的父母,这样才是真正的「爱」主(参路十四26;伊贝斯,27;又人人,75-7)。这其实就是表达在约的次序上的关系。根据这个表述,神爱雅各是因为神拣选了雅各,雅各在神的约中蒙恩典。而以扫则在神的拣选之约以外(伊贝斯,27-8)。

请注意这里的另一个子句,所表达的含义非常重要;就是「以扫不是雅各的哥哥吗」?要知道,这个问题对于东方人来说,几乎毫无疑问的会看出问题的根本所在。按照东方人的习惯,家业很自然的都是交给长子来继承的。所以,创世记非常清楚地叙述了雅各和以扫在母腹中就开始争夺长子的资格,但后来出生的时候以扫还是先出生了;只是,雅各紧紧地抓住哥哥的脚跟随着出来了(参创二五26)。从这里我们便看到,关于谁是长子,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甚至,雅各用了数十年来寻找一个契机,就是为了夺得长子的名分;最终他用一碗红豆汤,设计了以扫以夺得了长子的名分(参创二五29-34)。可见,这里的「哥哥」是很关键的。按理说,神应该拣选以东人,而非以色列人。然而,神却拣选了雅各,甚至在他们出生之前便宣告了「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参创无二23)。这已经足以表现神的拣选之爱了。而以色列人竟然还问神「什么是爱」,可见以色列人的悖逆之深刻了。

然而,神还是宽容以色列人。并且,他为了更好地建立以色列人,便继续说:「(神)使他(以扫)的山岭荒凉,把他的地业交给旷野的野狗。」这个句子结合第三节开始的完成时动词שָׂנֵאתִי(恶,恨),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当然是神完全地放弃了以东。所以,后续发生的这些事情,都是神的作为。因此,本处的另一个动词וָאָשִׂים(放置、安排、立定),和合本将这个词译为「使」,因为原文就是叙述式动词,表达神已经这么做了。后方提到的荒凉与成为野狗的住处,都是神安排的结果。换言之,没有人可以这样败坏以东,只有神可以——神叫以东彻底的被毁坏,成为旷野叫人无法居住(旧约神学辞典,1110,204等)。以东本是长子,他们本可以享受不一样的光景。然而,神的主权命定让以东落入到这样的光景中。神对以东已经有确定的安排(参俄1-4),就是让他彻底荒废。这也预示着所有在神圣约之外之人的必然结局(弗二12)。神乃是全地的主,活在他圣约之外的人非但不能从神领受恩典,更要从神遭受愤怒(约三36)。公元前400左右,拿巴提人攻占了以东、约旦等一带地方,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这个民族如同以东一般,也将城造在悬崖峭壁之上;以东地那种天然溶洞本应是他们最理想的住处,可他们攻下以东之后却使以东荒废,没有使用这座城池。这个奇怪的举动,除了本处神藉先知的话告诉我们真相以外,再没有任何合理地解释了。

让我们回头观看雅各的光景,在任何方面都没有比以东更强的雅各,却蒙了神极大的恩惠。他并没有将耶路撒冷荒废成为野狗的住处,而是让雅各之子重归故地,再次建设神荣耀伟大的国度。其实,耶和华的爱表现得那么明显,可没有信心的人是看不见的。亲爱的你,能否在生活中看见神的爱呢?今后你将如何更细心地去发现神的爱呢?


点击这里可以打卡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
  • 首页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