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  MUYANG


文章
  • 文章
  • 论坛
搜索
首页 >> 灵修 >>每日靈修 >> 20250917 基于救恩确据的肢体建造
详细内容

20250917 基于救恩确据的肢体建造

时间:2025-09-17     作者:张传道【原创】
00:00/03:23
文章内容

帖撒罗尼迦前书五9-11 因为 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他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


在前面的内容中,保罗提醒信徒要「披戴军装」,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末世的混乱中站立得稳。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是信徒到底如何确定自己真有这样的盼望?又如何可以知道,基督再来的日子,对自己来说是救赎的完全彰显,而不是审判的刑罚?其实直到今日,当我们在谈论「主再来」时,心中也一样会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盼望最终得荣的救赎及早到来,另一方面却又因软弱而惧怕那日的到来。保罗深知这种张力,因此他在今日的这段经文里,带领信徒回福音的话题当中。他要信徒明白一个根本的真理,神的预定不是要我们受刑,而是要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救。正因如此,他们才能确知,无论是醒着或睡着,都必与基督同活。同时,这份救恩的确据也不会削弱成圣的追求,反而成为信徒彼此劝勉、互相建立的根基。

因为 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他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这节经文紧接「披戴得救盼望」的主题。保罗用「因为」一词来解释信徒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确据的原因。首先从消极的一面来看,神并不是预定信徒进入刑罚;接着再从积极的一面指出,神预定他们要藉着耶稣基督得救。这样的对比句式,使得后者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换言之,信徒得救的盼望乃是根植于神永恒的预定与基督已经完成的救赎。由此,信徒的身份和最终结局早已由神的计划所决定,因此他们能带着十足的确据与安稳,甚至任何时候渡将都可以。

预定:在这节经文中,保罗首先使用的「预定」一词,其原意是「安置、安排、指定」。这里的焦点是强调神在救赎历史中,具体而又主动的引导着一切的事务能按着祂自己的原旨与美善前行。换句话说,神并没有把信徒放在一个「模棱两可」的处境中,让他们靠自己去摸索,而是亲自「安置」他们,使他们的终局必然归向救恩。正如 J.I. Packer 指出,「预定」一词在新约中共出现十次,其核心意义始终与神的主权旨意紧密相连。在此,保罗强调的重点是,信徒的结局并非偶然、随意或临时决定,而是早已在基督里被神妥善的「安放」。

然而,当我们将「预定」与文化中的「宿命论」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中国的语境中,「命运」常常被视为一种冷漠、不可抗拒的轮回观,人只能被动接受,带着无奈甚至绝望的状态活在其中。但保罗所说的「预定」却完全不同,它不是冰冷的宿命,而是出于神慈爱与怜悯的计划。预定不是把人困在一个无路可逃的体系里,而是宣告,信徒在基督里已经被安置在救恩的地位中。换句话说,「预定」不是对人自由的压制,而是神为祂儿女预备的保障;不是要人惧怕未知,而是让信徒在末世的动荡中因神的拣选而有稳固的盼望。这段经文提醒我们,信徒的确据不是建立在个人的感受或表现之上,而是建立在神永恒的旨意中。因此,教会在牧养中要不断强调,救恩是出于神的预定与主权,并不是人的功劳。若教会忽略这一点,信徒就极容易陷入律法主义或自我怀疑。比如,有人一旦在灵修上松懈,或在试探中跌倒,就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救恩。但教会若忠心的教导「神已经预定我们得救」,就能把信徒的眼目重新引向基督,帮助他们在跌倒中仍然仰望神的恩典,而不是陷入无限的自责与恐惧。

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接着,保罗把救恩的核心牢牢的放在基督的身上——「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这一句话将信徒的盼望,从根本上与基督的身位和工作紧紧系在一起。首先,这里的「藉着」强调的是救恩的渠道。人在堕落之后,凭着自己已经无法能回到神的面前;所以就想就必须借着一位中保才能回到神面前。这与圣经一贯的见证相符——「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二5)。其次,保罗并没有简单的提及「耶稣」,而是说「我们主耶稣基督」,这样刻意的表达是为要强调耶稣的不同身份与职责。其中「耶稣」指的是祂道成肉身、进入历史、担当罪的真实人性;「基督」则表明祂是神所膏立的弥赛亚,是旧约一切应许的中心;而「主」则宣告祂的主权,祂不仅是救主,也是统治万有的君王。这就加强了信徒对救恩的认识,如救恩是建立在一位历史中具体出现、如今掌权并再来之主的身上。再者,保罗强调的是「得救」。在他的书信中,救恩常常具有「已然未然」的张力。我们已经藉着信心被称义,进入了救恩的范围;但我们仍然等待那最终的完全——身体得赎,与基督一同在荣耀中掌权。因此,「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结论,而是承载着整个救赎历史的目的。它既宣告了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经完成的工作,也保证了信徒将来必然得着的荣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保罗在这里要强调「藉着基督」了。因为许多帖撒罗尼迦信徒仍然惧怕审判,担心自己在末日无法站立得住。保罗深知,若他们把盼望仅仅建立在自己的行为上,他们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安慰了。但若他们把盼望锚定在基督身上,他们的盼望就绝不至羞愧。同样对今日的信徒来说,我们是否常常会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表现上,祷告、读经、事奉是否够忠心?当感觉「属灵」时,我们充满信心;当软弱跌倒时,我们立刻怀疑神是否仍接纳我们。然而,保罗要我们记得,信徒的救恩不是靠自己,而是藉着耶稣基督——祂替我们死。

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在这节经文中,保罗使用了一个较为少见的连词。冯荫坤特别指出,这里的「所以」其实更接近于三章一节的「为此」。这一点帮助我们理解,保罗在此并不是只在为五章9–10节作一个小结,而是有意将四章13节到五章10节这一大段的教导做一个总的概括。换句话说,这个「所以」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总结了前面对「主的日子」「救恩确据」的教导,也引出信徒群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回应。

彼此劝慰,互相建立:保罗在这里用了两个充满牧养意味的动词。第一个是「劝慰」,Robertson 指出,这个词由「在旁边」和「呼召」两个词组合而成,原意就是「呼召到身边来」。因此,它不单指口头上的劝说,而更像是一种带着临在感的安慰,仿佛这人走到你身边,与你同在,陪伴你,使你得力,所以保罗强调的是一种带着关系的扶持。换句话说,保罗不是要求信徒单凭言语来鼓励别人,而是以亲近和陪伴的行动来劝慰彼此。第二个动词是「建立」,Robertson 指出原文可直译为「你们每一位都要建造另一位」。这是保罗在书信中常用的比喻,用来描述教会群体的成长。他强调信徒的生活不可能是单打独斗,而是应该彼此成为「活石」,在基督里被建造成为属灵的殿。其次「建立」也是带有过程性,表示群体在真理和爱中逐渐成长,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揭示了教会生活的双重动力,一方面,信徒要彼此安慰、分担重担,使那些软弱或忧愁的人不至于孤单;另一方面,信徒也要彼此建造,使整个群体更坚固、更成熟。保罗深知,这二者缺一不可。若只有「劝慰」却没有「建造」,教会容易陷入一种短暂的情绪支持,却缺乏持久的根基;若只有「建造」却没有「劝慰」,群体则容易变得冷硬,没有怜悯和温情。

因此,保罗在此所描绘的,不只是个人对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教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救恩的确据并不是叫信徒独善其身,而是要推动他们进入彼此相交的生命中。在这里,我们能够概括性的查考圣经中多处对教会关系的比喻,比如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中,教会被比作一个身体,肢体之间彼此不能说「我不需要你」;并且在以弗所书四章,保罗说身体要「靠着爱心联络得合式,各按各职,彼此相助」等等。这些比喻都指向一个现实,教会生活本质上就是互相成全的生命联合。今日的教会在这里同样得到提醒:彼此劝慰、互相建立,让教会成为一个在基督里真实成全的群体。然而,我们所生活的当代文化却常常削弱这一呼召:其中消费主义强调的是「我得到了什么」;个人主义强调的是「我自己就好」。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信徒把教会看作满足个人属灵需求的场所,而不是承担彼此责任的群体。于是,当讲台的信息不再安慰自己,或当弟兄姊妹的相处不再愉快时,他们便会轻而易举的选择离开,转而寻找「更合适」的地方。若我们不能理解救恩所带来的群体性的,我们不可能会爱教会、更不可能爱我们的敌人。所以信徒必须落实在彼此劝慰、彼此建造的共同体生活中。唯有这样,教会才成为在末世动荡中稳固的群体,让人能在其中真实经历神的救恩与同在。在一个追逐「个人舒适」的世界里,教会以彼此扶持和建造活出了一个反文化的群体见证,这就是福音的力量通过群体生活,在世人面前真实的彰显。

那么亲爱的弟兄姊妹,愿我们今天都能带着基督所成就的福音确据,安静在主的面前,我们就不用惧怕未来;我们也不用独自挣扎,因为我们在基督里一同被建立。让我们彼此搀扶,带着信、望、爱,行在光中,直到主再来的日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