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罗尼迦前书三11-12愿 神我们的父和我们的主耶稣一直引领我们到你们那里去。又愿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充足,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
前面我们谈到,保罗从担心信徒在逼迫中动摇,到因提摩太带回好消息而重新得力,并最终转向向神的感恩与祈求。这样一个叙事脉络让我们看见,真正的牧者心肠,不仅需要关切群羊的状况,也知道一切信徒的成长必须依靠于神的作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保罗进入向神的祷告(在此有必要区分「祈求」和「祷告」的不同之处)。其祷告有两方面的核心:第一,愿父神和主耶稣引领保罗与同工再一次回到帖撒罗尼迦,与信徒面对面相见;第二,又愿主使信徒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不断增长、充足。这祷告的方向,不仅揭示了牧者对信徒的期待,也显明了成圣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人的自我努力,而是出于三一神的主动作为。所以,这段经文与前文一样,邀请我们再次回到福音的核心。无论是信仰的维系、还是成长,最终都要回到那位施恩、引领并更新我们的神。
愿 神我们的父和我们的主耶稣一直引领我们到你们那里去:这一句话让我们看见了两个层面的重点。首先,它本身是一种祷告的表达,不是单纯的叙述,是保罗当下在神面前的仰望,显明他知道未来的一切的道路都由神作掌权。其次,这里并列提及「神我们的父」与「我们的主耶稣」,显示出父与子的同工和合一,并且父与子并非与人毫无相关,乃实在与我们紧密相连。
神我们的父和我们的主耶稣:在十一节的开头,冯荫坤特别指出,原文中有两个词没有被和合本翻译出来:其一是「自己」(新译本作「自己」、吕振中译本作「亲自」、NIV则为 himself);其二是一个连接词「然后」。这两个细节虽小,却十分关键。首先,「自己/亲自」强调神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保罗不是在泛泛的说「愿神带领我们」,而是特别指明「愿神亲自带领我们」。这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属灵认定,无论外在环境如何阻挡,最终都将伏在这位至高掌权者之下。换言之,保罗的渴望不是寄托在任何的人、事、物上,而是单单仰望神「自己」的作为。接着,「然后」这个连接词,把这一节与前面的祈求和感恩紧密联系起来。它让我们看见,保罗层层的推进,他不仅为着信徒在过去在患难中的站立而感恩,也引出了新的祷告焦点——神亲自带领他重返帖撒罗尼迦。这突出了保罗相信神在任何的时间,无论是「已经成就的」、还是「尚未成就的」事情上,都完全掌权。
除此之外,保罗并列提及「神我们的父和我们的主耶稣」,使得基督与父神共同成为了保罗祷告的东西,这种两者间的平行性和合一性在共同的所有格「我们的」也可以窥见。但在这里有一个文法上的细节需要留意:在希腊文原文里,「神」与「父」两个名词共用一个定冠词,这表明「神」和「父」是同一位,合起来就是「那位神,就是我们的父」(可见一章3节的注释)。接着,保罗又在「神」与「主耶稣」之间分别使用各自的定冠词。换句话说,父神与主耶稣并非混为一体,而是各自独立的位格,可是他们在权柄与作为上又是合一的。这点在神学上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呼应了犹太人独一神的信仰传统;另一方面,它同时彰显了基督在教会中的神圣地位。保罗在这里没有说「神藉着耶稣」,而是把父神与耶稣基督直接并列。这种并列既不模糊他们的位格区分,也不削弱他们在神性上的平等。所以,本节的祷告是把父与子一同放在祷告的对象位置上。
引领:由上文可知,教会的道路与生命的成长,最终是在父与子的共同引领之下完成的。陆彼得指出,「引领」一词在原文中有「使其直或平坦」的意思,通常用于形容修直道路,好让人能够顺畅地前行。显然,保罗是在求神亲自除去一切拦阻,使他们能有一条平坦的道路到达帖撒罗尼迦。然而,「引领」不仅仅意味着道路被修直,也意味着「方向」的确立。换言之,保罗等人明白,人生的道路前方并不是空旷未知的,而是有一位掌权的主亲自在前面带领。这与旧约以色列民在旷野的经历何其相似,他们之所以能继续前行,不是因为环境顺利,而是因为有云柱、火柱在前面引领。
那么今天的信徒同样如此,我们的人生并非要靠自己摸索前进,而是有父神和主耶稣在前头行。若把这个图画带到现实生活的处境中,就更显具体。许多时候,我们也会像保罗一样,遭遇阻碍——工作、家庭、服侍似乎处处都有限制。在这样的处境里,我们常以为「引领」就是神立即清除一切的障碍,让事情自然而然的顺利下去。但保罗的祷告提醒我们,引领更深的意义,是神在前方设定方向,让我们知道该往哪走,即便道路崎岖,但总不会出错。因此,「引领」的核心不是「有没有路」,而是「谁在前面、谁在掌权」。如果我们确信有主在我们前面行,我们纵然在更艰难的处境之中,却能心中安稳。对今日的信徒来说,这不仅是个人生命的安慰,更是教会事工开展的保障。若没有神在前方掌舵,个人和教会即使再有资源与方法,自己无济于事;但若顺服祂的带领,纵然道路艰难,却必然能走在成圣的道路上。
又愿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充足,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现在,保罗的祷告由「求神引领」进入到「求主使信徒在爱心上增长」。保罗在此特别提及的「主」,自然指向的就是前一节中的耶稣基督。可见,基督不是单单在环境中为我们「引领」,也是藉着圣灵的更新在我们心里,结出「爱心」的果子。因此,这节经文为我们呈现了成圣的画面:父为选民预备道路,基督引导选民进入,圣灵使选民活出成圣的果子。
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保罗在祷告中没有以抽象的「你们要爱」来呼吁信徒接下来的生活,而是具体的说「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若按原文直译,可以理解为「对彼此的爱」与「对所有人的爱」。Ellicott 指出,前者对应的是教会群体内部,信徒彼此之间的相爱;后者则指向教会之外的人,包括外邦人,甚至敌对者。保罗在这里的表达完全符合整本圣经对「爱」双重维度的理解:首先,教会若缺少彼此相爱,就失去了见证的根基。耶稣曾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所以,内部的爱是群体稳固的基础。但保罗也并没有把爱的范围停留在教会的围墙之内,他祷告信徒的爱要向外扩展,爱所有的人,正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教导「要爱你们的仇敌,也要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可见,这里的「彼此相爱」与「爱众人」一同构成了一个成圣的图画:爱从群体内部的合一开始,却不会局限于此,而是不断扩张,直到涵盖所有人。
已故的方济各和美国副总统万斯曾发生一次有趣的对话。万斯在解释美国的政策「先爱家人,再爱同胞,最后才是其他国家的人」时引用了奥古斯丁的「ordo amoris(爱的秩序)」。但方济各却公开反驳,他提醒世人,真正的基督之爱正如「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所揭示的,是无条件的爱,不论对方是朋友、陌生人、甚至敌人,都应当怜悯和帮助。从神学的基督来看,其实两者只是在不同维度的对话,但若回归「爱的秩序」这一话题。圣经的确强调「先顾念自己家里的人」(提前五8)、以及彼得后书一章7节「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这说明若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教会内的弟兄都已经忽视了,那么其所谓的「普世之爱」就是虚伪。但同时,圣经又要求信徒「要爱人如己」,甚至扩展到「爱仇敌」。也就是说,爱有秩序,但这秩序不是限制,而是扩展的起点。因此,保罗在这里的祷告,正把「爱的秩序」与「爱的广度」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信徒首先要在教会内部活出真实的彼此相爱,然后再把这爱扩展到所有人当中。
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在本节的最后,保罗要求信徒以自己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爱作为榜样。陆彼得指出,这并不是因为保罗把自己当成完美的榜样,而是因为在他的牧养观念中,一切榜样的背后,都必须回到基督。因此,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十一1)。换言之,保罗的爱并不是出于天然性情或个人能力,而是源自他与基督的联合。基督在十字架上显明那舍己、无条件的爱,正是他爱信徒的根基。因此,他在这里说「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本质上就是要他们把目光投向基督,以祂为爱的原型。最后,这也显明了基督之爱是可被传递、可被效法的。当保罗把自己放在信徒面前时,他并不是要制造一种依赖关系,而是要透过他生命的实际流露,把信徒引向基督。对今日教会而言,牧者与信徒之间的关系不是行政的命令或冷冰冰的教义传递,而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也就是说,牧者若没有真实经历基督的爱,就无法在信徒中成为爱的榜样。信徒若只停留在对人的模仿,而不是在基督里扎根,他们的爱迟早会枯竭。
那么各位弟兄姊妹,在今日的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圣不是信仰的苦修,而是教会群体在三一神工作中的生命成长。所以,你是否看见成圣之路的动力在哪里?又是否已经明白成圣之路的表达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