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  MUYANG


文章
  • 文章
  • 论坛
搜索
首页 >> 灵修 >>每日靈修 >> 20250826 警醒守望者的心肠
详细内容

20250826 警醒守望者的心肠

时间:2025-08-26     作者:张传道【原创】
00:00/03:23
文章内容

帖撒罗尼迦前书三4-5 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预先告诉你们,我们必受患难,以后果然应验了,你们也知道。为此,我既不能再忍,就打发人去,要晓得你们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诱惑人的到底诱惑了你们,叫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

 

保罗提醒信徒,苦难并非偶然,而是基督徒生命旅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信徒若盼望着基督台前的站立,今世就必须经历许多的患难。保罗这样的宣告不仅让信徒正视现实,也帮助他们以信心面对苦难。然而,保罗并没有停留在教义层面的阐明,他深知真理若不能在具体处境中被行动出来,信徒仍可能在患难中被摇动。因此,他的话语开始从「患难是命定的」转向「信徒在患难中的状态」,这实在说明牧者并不是「讲讲道」而已。于是,第三章四到五节所展现的,保罗不仅早已预告患难的必然,更在实际临到之时,迫切地差派人去探望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他担忧的,不是自己的安危,也不是事工的中断,而是弟兄姊妹在试探与逼迫中,是否还能坚守所信的道。这是一位守望者的呼喊,一位属灵父亲的焦虑,也是一个牧者最真实的心肠——警醒地守望群羊,生怕他们在黑暗的势力中失落。

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预先告诉你们,我们必受患难,以后果然应验了,你们也知道:在这节经文的开头,保罗使用了一个连接词,直译应为「并且因为」或「甚至因为」。这与前一节中的「因为」形成了平行关系。前一节的理由是「患难原是命定的」,现在保罗补充第二个理由:他早已预先告诉过他们,信仰之路必然伴随患难。这一语气的递进不仅强调了患难的必然性,也让信徒意识到,他们所经历的试炼并非出乎意料,而是已经在福音传讲之初就被明确告知的。

预先告诉你们;「预先告诉你们」在原文用的是过去未完成时,一方面表明保罗和同工们都曾经不止一次的强调「我们必受患难」;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当时的信徒在那个时间里已经不止一次的遭受了攻击。就此而言,保罗的侧重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可以说明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时,并没有对初信的信徒「粉饰太平」,反而坦率地揭示了跟随基督,必然要付上的代价。与其在逼迫来临时信徒才震惊、动摇,不如在一开始就让他们的信心建立在真实的期待中。这样的牧养策略,在人看来多少是严苛是不合时宜的(毕竟我们常喜欢听一些轻松、带祝福的信息),但这才是建立坚固信心的必要途径。

这一点也呼应了旧约先知的预言传统。先知们在向百姓传达神的启示时,从不以虚假的平安安慰人,而是勇敢揭示审判与患难的必然性。例如耶利米就曾直言「他们贪图贪婪,从先知到祭司都是如此;他们轻轻忽忽地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这种用甜言蜜语来遮盖即将临到的灾难正是「粉饰太平」的危险。然而,「预先告诉」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它也带有属灵的警醒意味。因为若信徒没有被提醒,他们在患难来临时就可能跌倒,被诱惑所掳去。正如耶稣也同样预先教导门徒「人要把你们拉去交给公会,并且在会堂里鞭打你们…你们要谨慎!」所以,保罗在效法先知和耶稣的作风,把十字架的道路真实的呈现在信徒眼前,好叫他们不被虚假的平安迷惑。综上所述,「预先告诉」不是只为了「未卜先知」,更是为了要让信徒也如先知、耶稣、保罗一样时刻保持警醒。今日的教会若忽略这一点,就极容易沦为片面传讲「成功神学」或「恩典福音」的地方,因为只强调信仰的益处,却对十字架的现实保持沉默。不难想象这样的福音塑造出来的信徒会是怎样的状态,他们往往会因着表面的好处而欢喜,但一遇见患难就跌倒。所以,真正忠于圣经的牧养,应当既讲神丰盛的恩典,也讲随主受苦的必然,让信徒的根基扎实而不至摇动。

你们也知道:细心的读者想必已经发现,保罗在本书信中不断使用「正如…你们…知道」这样的句式。这并不是一句随意的口头禅,而是保罗刻意的牧养方式,目的是要把信仰牢牢联系在信徒的生活中。换句话说,信仰并不是「空中楼阁」,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理念,而是具体可以经历、亲身见证的真理。对于帖撒罗尼迦的信徒而言,无论是保罗等人的传道,还是犹太人的毁谤,又或是信徒在患难中真实的体验,这些都成为「你们知道」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前文已经谈过,保罗在此所用的「知道」在原文中虽是完成时,但带有现在的意义。这意味着,保罗并不是单纯强调他们过去曾经知道,而是强调这种「知道」的事实,至今仍然有效,仍然在他们的生命中产生作用。就好像一段已经发生过的经历,却因其深刻与真实,使人一直带着持续的印象与确信。因此,「你们也知道」不仅仅是对认知的确认,更是一种属灵的警醒,既然你们过去亲眼见过,也亲耳听过,如今就不要轻易忘记。可见,保罗要让信徒把信仰建立在「已知」的事实上,而不是未来不可捉摸的假设之上。这种牧养方式让信徒在患难中能有根有基,不被摇动。

为此,我既不能再忍,就打发人去,要晓得你们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诱惑人的到底诱惑了你们,叫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保罗在这里再次回到「不能再忍」的主题,说明他内心的焦急与迫切。这恰恰是一个牧者心肠的体现。他无法忍受继续处在「无从得知信徒信心状况」的状态,于是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差派提摩太去探望与坚固他们。

不能再忍,就打发:「忍」和「打发」这两个词都曾经出现在第一节的经文中,但都从原来的复数形式改为了单形式数。冯荫坤指出,这样的目的是为要突出保罗个人在这些事情上参与,但这种参与并不是保罗的个人主义,而是保罗牧者心肠的体现,说明保罗作为牧者是真实主动参与到信徒的生命过程当中。然而保罗的这种服侍的状态,乃是他效法的是那位众牧之首的基督。当我们回顾福音书的经文,我们不难发现耶稣基督在世上的服侍,始终带着「不能忍」的心肠。祂看见众人困苦流离,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祂明知自己在一日劳累,却仍然顾念跟随祂的群众,宁可忍饥挨饿,也要喂饱他们;祂知道前往耶路撒冷意味着受苦与十字架,但祂却仍然定意前往等等。这正显明基督是那位迫切牧养、甘心为羊舍命的好牧人。

因此,当保罗说「不能再忍,就打发」时,他的心肠与行动正是延续基督的样式。基督不愿让羊群因饥饿而失散,保罗也不愿让信徒因患难而动摇。基督迫切地奔走各城各乡,保罗也迫切地差派同工,宁可自己孤单,也要托住信徒的信心。可见,今日教会若要效法保罗,那就必须先回到基督身上。同理,今日教会真正的榜样,不是教会历史中的某一位领袖,而是那位为羊舍命、仍然今日在天上继续为我们代求的元首基督。

        恐怕:在本节经文中,保罗使用了「恐怕」一词。表面上,这个词似乎只是表达担心或顾虑,但若从原文来看,它却有更丰富的含义。首先,这个词并不是以动词的形式出现,而是由一个否定副词和一个质词所构成。冯荫坤指出,这种结构恰恰表达出原文结构的意思。换言之,保罗的担忧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想象,而是从现实处境推演出的可能结果。也就是说,他并非仅仅担心信徒被诱惑,而是意识到若撒但的工作继续下去,的确有可能会导致信徒信心的动摇。其次,Findlay 则认为,这一表达方式在希腊文修辞中属于一种期待否定回答的句式。也就是说,保罗虽然提出了「恐怕」的可能性,但他真正的目的,是希望信徒听到后,能够用坚固的信心来否定这担忧。好比父母对孩子说:「我担心你半途而废啊」,其真正盼望的,其实是孩子能够坚毅回应:「不会的!」

冯荫坤进一步指出,保罗的担忧集中在两个层面:第一,撒但真实的诱惑行动——强调属灵争战的现实存在;第二,这行动若发生的后果——可能使宣教士的劳苦在外表上看似归于徒然。但这里并不是说,保罗认为信徒的得救是不稳固的。他在前文中已称他们为「弟兄们、蒙拣选、」,显明他对他们救恩的确据有信心。问题在于:神的拣选与人的回应并不相冲突。神的拣选是得救的根基,但人的回应与坚忍却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这样的语言使用,显出保罗一方面诚实的面对危险的可能性,他并不否定属灵争战的现实;另一方面,他却又满有信心地期待信徒能持守到底。从牧养的角度来看,这正是警醒守望者的心肠。牧者在劝勉中既要让信徒警醒,不可轻忽诱惑的力量;也要让他们知道,因着神的保守,他们完全能够胜过试探,不至于落入徒然。

保罗在这里显出一位守望者的心肠,他不仅诚实的揭示患难的必然,并且以警醒的提醒坚固他们的信心。今日的教会也当如此,在患难与诱惑的现实中,既要警醒提醒,也要坚固信心,好使群羊在基督再来时不至失落。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