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  MUYANG


文章
  • 文章
  • 论坛
搜索
首页 >> 灵修 >>每日靈修 >> 20250818 父亲般的劝诫之恩
详细内容

20250818 父亲般的劝诫之恩

时间:2025-08-18     作者:张传道【原创】
00:00/03:23
文章内容

帖撒罗尼迦前书二11-12 你们也晓得,我们怎样劝勉你们,安慰你们,嘱咐你们各人,好像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要叫你们行事对得起那召你们进他国、得他荣耀的 神。


在前面的经文中,保罗已经用仆人和母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和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关系,那么接下来就进入到了第三个角色——父亲。在我们的文化中,父亲的角色往往都是一种「隐形」的存在,因为父亲基本都是被定位为赚钱养家,而非教育的参与者。然而在古代的社会结构中,父亲的责任远不止如此。他不仅是家族的供养者,更是子女的引导者,担负着劝诫、管教与引领的使命。在今日的经文中,保罗正是藉着这样的形象,向信徒表明自己在他们中间的服事,既不是放任他们不管,也不是一味的苛责打压,而是以父亲般的心肠去劝勉、安慰、嘱咐,使他们在行事为人上对得起那召他们进祂国度、得祂荣耀的神。

你们也晓得,我们怎样劝勉你们,安慰你们,嘱咐你们各人,好像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本节的原文直译为「正如你们所知道的,我们是怎样好像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对待你们每一个人」。即是说,和合本将原本位于下一节的「劝勉你们,安慰你们,嘱咐你们」放到了本节,其用意是为了更好贴合上下文的文意,使父亲的职责一下子就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另外也和前面母亲的职责形成呼应和互补。

也晓得:保罗首先使用了一个连接词「也晓得」,这个词的意思有「同样」(思高本)、「正如」(新译本)、「也知道」(吕振中)。这个词带有强调作用,把保罗的论述与信徒的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也不是保罗第一次在本书中使用这个词。保罗多次以「你们知道」或「你们晓得」来表达他所说的是真实的,并且也是信徒所认同的。这种方式至少有两个目的:第一、诉诸经验。让信徒回忆他们亲眼见证过的保罗事奉;第二、强化劝勉。不仅是使徒的权威,更是他们亲身的确认。接下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词在原文中虽然形式上是完成式,但在意义上常用作现在时态。也就是说,保罗的意思不是「你们曾经知道」,而是「你们现在仍然清楚地知道」。这也是在强调信徒对保罗的方式并不是历史中的记忆,而是当下仍能感受到的真实印象。因此,「也晓得」不仅仅是一个叙述性的开场而已,更是一个呼召:保罗邀请信徒不要忘记他们彼此间所亲身经历的、看得见的、真实的关系。

劝勉、安慰、嘱咐:保罗在这里用三个分词来表达自己如何以父亲的身份来服侍教会。首先,「劝勉」一词,在二章三节中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陆彼得认为这里的「劝」解释「安慰与请求」的意思;「勉」就是「鼓励」的意思。正如前文谈到「劝勉」一词时,这个词本身是带有呼召和使命的含义。这对今日的牧者来说极具提醒的意义,若我们只把「劝勉」理解为律法式的命令,这样做往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削弱了神话语原本带来的生命力。因此,真正的劝勉应当是带着热忱的呼召,在真理里建立信徒,而非用恐吓和压力来辖制他们。保罗所展现的「劝勉」,不是高举自己权威的命令,而是以生命的榜样、真诚的鼓励,将信徒一步步引向圣洁的道路。

关于「安慰」一词,冯荫坤指出这个词和上文「劝勉」可能是同义的。保罗常常使用「劝勉」一词,而「安慰」相对比较少见。但有趣的是,当「安慰」一词出现时,常常与「劝勉」并列,这表明保罗有意强调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在语言色彩上,「劝勉」更多带有使命性、方向性,强调呼召人向着神的旨意前行;而「安慰」则更多带有情感性、抚慰性,强调在软弱和困境中给予鼓励与扶持。这一点对牧养服侍也是极为重要的。若只有「劝勉」而无「安慰」,就容易使信徒感到被要求过多,重担过重;但若只有「安慰」而无「劝勉」,则会使教会失去方向,陷入一种只求被安抚、却不愿长进的软弱信仰。保罗同时使用这两个词,正是展现出真理与爱心的平衡:既有清晰的方向,也有温柔的陪伴。麦克·霍姆兹指出,「嘱咐」这个动词带有「郑重警告」或「庄严见证」的意味。这一词在原文中常与「见证」相关,强调信息的真实性与不可轻忽性。仿佛一位父亲告诉他的儿女,不可忽视他所说的话。沃纳梅克指出,与前面的「劝勉」(鼓励走在正路上)和「安慰」(在软弱时扶持人)相比,「嘱咐」更加强调牧者必须以神所赐的权柄,郑重的指出信徒当遵行的道路,因为牧者所传讲的,不是个人意见,而是神所托付的真理。对服侍者而言,这提醒他们在讲道与牧养中,不能因怕人不喜欢听,就回避那些带有警告的信息。父亲若只想讨儿女喜欢,而不说出正确的真理,其实就是失职、就是溺爱;对教会群体而言,这意味着我们要接纳牧者在劝勉和安慰之外,也会有郑重的嘱咐与警告。这不是出于人的严格,同样也是出于神的爱。正如希伯来书十二章10节所说「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份。」

因此,一个合乎圣经的牧养既要有安慰的温柔,也要有嘱咐的权威。若只讲安慰,就让教会失去敬畏;若只讲警告,则可能使教会陷入惧怕。保罗将这三者并列,正是展现了一个属灵父亲全面的关怀。

要叫你们行事对得起那召你们进他国、得他荣耀的 神:保罗在这里之所以要以劝勉、安慰、嘱咐对待信徒,目的不在于人的满足(包括信徒与自己)。首先,保罗并不把信徒当作服侍的终点,而是他们所归属的神,因为牧养的目标不是塑造出一群让人称羡的「模范信徒」。另外,服侍也不是建立一个让他自己得荣耀的教会,而是为了帮助信徒的整个生命「对得起神」。

行事:「行事」一词,原文直译为「行走」,在保罗书信中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用语。它指的并非是偶发的行为,而是指涵盖整个人生方向与生活的方式模式,是一种持续的、线状的动作。换言之,信徒的「行事」就是他们一生在世上的见证,是在基督里新生命的外在流露。多马斯指出,这里所说的「行事」主要在道德层面,但我们首先区分「人本道德」与「神本道德」的区别:第一、人本道德通常以社会公认的规范、文化价值或个人良心为基础。它追求的是外在的和谐、社会秩序与群体利益的遵守。这类道德虽能起到约束作用,但本质首先忽略了人的罪与恶的本性,再则遵守这样的道德只是为了逃避舆论和高举自己。换言之,人本道德可以让人看起来是「良民」,却不能塑造出合乎基督样式的圣徒;第二、神的道德根源于祂的本性与启示,体现于圣经律法与基督的生命榜样。它不仅要求人有外在的善行,更要求其内心动机与神的旨意相合。神的道德是圣灵在重生之人心里所更新的果效,唯有如此,人才能从内到外活出讨神喜悦的生命。

因此,保罗在这里的呼召,绝不是要信徒满足于世俗眼光下的「好人」标准,而是要他们在每天行事为人中活出属天的价值——一种因着与基督联合所展现出的生活样式。所以,教会在引导信徒时,必须分辨这样的区别,以免信徒容易停留在「文化美德」与「道德榜样」上,使信仰只是趋于表面。

那召你们进他国、得他荣耀的神:在原文中,「那召你们进他国、得他荣耀的神」是由一个所有格名词「神」与其后的分词片语构成的整体。正如Archibald T.Robertson所指出的,这一分词片语只是对「神」的说明性修饰,而全句的真正焦点仍然在「神」身上。换言之,保罗的整个表达的重点不在「你们进入」、「神的国」、「神的荣耀」,而在「那位呼召的神」。在此,我们可以建立三点提醒:首先,我们应该把信仰的焦点放在「神」而非「果效」。保罗不是让信徒单单注视「国度」和「荣耀」这些美好的应许,而是提醒他们,这一切的源头是「那位呼召的神」。这正是今天许多信徒的问题,我们常常容易被「祝福」本身所吸引,却忽略了赐福的主;再则,信徒之所以能够进入国度、得着荣耀,并非出于自我的努力,而是单纯因为神的主动呼召。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在神的恩惠面前,真的没有什么是可夸的;最后,既然是神亲自呼召我们进入祂的国度与荣耀,那么信徒的生活就不能仍旧以世界的价值为导向,而必须回应发出这呼召的神。原来这呼召不仅是救恩的起点,更是信徒一生行走的方向。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四章1节所强调的:「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这意味着,信徒不是为自己活,也不是为满足社会建设而活,而是为那呼召他们的神而活。

保罗这父亲般的劝诫之恩告诉我们,神的呼召不是抽象而又目的性的,祂通过所设立的仆人,以劝诫、提醒、引导的方式临到我们。可见,真正的信仰,不只是停留在知识和祝福上,更是在其中被塑造,学会回应恩典,行事与所蒙的恩相称。因此,当我们每逢听到真理时,你是否愿意把焦点放在神的身上?又是否愿意活出与基督联合的生命样式?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