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  MUYANG


文章
  • 文章
  • 论坛
搜索
首页 >> 灵修 >>每日靈修 >> 20250812 为真道争辩的勇气
详细内容

20250812 为真道争辩的勇气

时间:2025-08-12     作者:张传道【原创】
00:00/03:23
文章内容

帖撒罗尼迦前书二1-2 弟兄们,你们自己原晓得我们进到你们那里并不是徒然的。我们从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这是你们知道的;然而还是靠我们的神放开胆量,在大争战中把神的福音传给你们。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会为着一些事情竭力争辩,也会为着另一些事保持沉默。我们之所以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往往取决于两点:一是、那件事在我们心中的价值与重要性;二是、我们是否愿意为它付上代价。一般来说,我们不会为着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去破坏与他人关系,也不会为着一些无足轻重的事而让自身受到损失。在教会的传统解读中,人们普遍认为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保罗的辩护。当然他并不是为个人名誉辩解,而是为了捍卫福音的真理与事奉的使命。他深知,这不仅关乎自己在帖撒罗尼迦的工作,更关乎信徒对真道的信心与坚持。所以保罗并没有明哲保身,而是甘愿加入了这场冲突。那么,是什么让保罗在压力面前仍然勇敢?他想守护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这份勇气又与我们今日的信仰有何关系?这是我们接下来要从经文中寻找的答案。

弟兄们,你们自己原晓得我们进到你们那里并不是徒然的:保罗在此究竟在面对什么挑战和质疑呢?关于这个问题,学界和教会传统中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原因有二:第一、保罗不像在加拉太书或哥林多后书那样,直接点出有人公然否定他使徒的权柄与属灵的恩赐,因此而有必要作针对性的说明;第二、这封书信也不像某些书信一样,是因发现教会内部存在明显的异端、分裂或道德危机而作出的纠正性的辩护。相反,正如杨克勤博士所言,保罗在这里的语气更接近一种主动的澄清与安慰——保罗认为他们在帖撒罗尼迦的侍奉不仅不是徒然的,而且还是神亲自成就的果效。带着这样的视角进入经文,我们便能更好明白:保罗写作的动机,不只是为了回应质疑、护卫传福音的事工,更是为了坚固信徒的心,使他们在环境中继续以福音为荣。

弟兄们,你们自己原晓得:非常明显保罗所要宣讲的对象不是泛指所有人,而是被称为「弟兄们」的信徒,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保罗为何称呼「弟兄们」之后,并没有直奔主题,反而在「对象」与「事情」之间,又重复的谈了一遍「对象」——「你们自己」。陆彼得指出这是保罗书信常见的加重语气的表达方法,用以强调听众的亲身经历;冯荫坤则进一步表达,这与一章九节中的「他们自己」前后呼应,强调保罗等人的行动不仅被马其顿和亚该亚居民所认同,连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也应该是无容置疑的。另外莫里斯和冯荫坤都细心的指出,原文的句首有一个「因为」(For),正是这个连词,把第二章的论述与第一章紧密连接起来。这一连接显示,保罗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开始谈论自己的事工,而是在延续第一章对他们信心、爱心、盼望的肯定,从而转入对自身事奉经历的回顾与辩明。结合上述这两点有意的呼应和衔接,我们可以指出保罗所回应的质疑,很可能是与他如今不在帖撒罗尼迦的事实有关。斯托德指出,保罗因逼迫而在夜间匆忙离开,有人便借机发起诽谤的运动,称他是「游手好闲、谋取私利的假教师」,并暗示他在危险来临时抛弃信徒而逃。这些指控或许只是影响了部分信徒对保罗的看法,但因着保罗的迟迟未归,则似乎就佐证了流言的真实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保罗开始了辩护——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未以愤怒反驳或长篇辩解开场,而是以一句平静而有力的话回应「你们自己原晓得」。这不仅把争议的焦点拉回到信徒与福音的共同经历上,也暗示着他的事工成效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实,无需外来的什么证明。

保罗的这种态度,对于今日许多传道人而言,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面对质疑与诽谤,我们往往急于开口自证清白,迫不及待地揭露谣言的虚假;甚至有时我们还会在讲台上借题发挥,为自己正名。然而,弟兄们,我们这样急切到底是为了什么?若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就要作出点什么反应,这岂不正反映出我们的心很容易被环境与人言所牵动吗?这让我想起加尔文重返日内瓦讲台的那一天。多年流放后,他终于回到羊群中,许多人等着听他为自己的遭遇作辩护,或者对反对者作出点批判。但当加尔文走上讲台时,他只是翻开圣经,继续讲解多年前尚未完成的那段经文,仿佛中间的岁月从未间断一样。原来,真正的牧者并不急于为自己辩护,因为他们深知——神的呼召与事实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并不是徒然的:「徒然」一词,在新约中实在有很丰富的表达(共出现了十八次)。冯荫坤指出这个词主要有「缺乏内涵」与「没有效果」的意思。两者似乎相像,甚至前者能引申为后者的意思。但从上文下理来看,多数学者认为保罗并非要证明自己事工有多么显著的外在果效——因为在随后的经文中,他并未着重叙述传福音的成效或人数的增长。相反,保罗强调的是,他们进入帖撒罗尼迦(以及之前在腓立比)时,是带着明确的使命感与深刻的目的性的,并且这种目的性并没有因外在环境的艰难而被削弱或动摇。也就是说,这里的「并不是徒然的」更多是在表达保罗等人对于真道的委身与十足的热忱,以致凡事都是以此为目的。这正如保罗哥林前书所言「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我们从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这是你们知道的;然而还是靠我们的 神放开胆量,在大争战中把 神的福音传给你们:保罗在此提到他们在腓立比的遭遇,强调「被害受辱」的事实,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使徒行传十六章真实所记载的,他们在毫无公义审判的情况下,被捉拿、棍打、下在监里。这段经历其实已经可以成为他们不用继续前行的理由了。然而,保罗却说「还是靠我们的神放开胆量」,这表明他们前往帖撒罗尼迦并不是为了安逸、也不是血气之勇,而是出于对神的依靠与信靠。

靠我们的神放开胆量:「放胆」的意思是「自由的、公开的、毫无惧怕」其中所强调的是指「带着勇气」。但莫里斯指出译为「放开胆量」的动词原意为「一切话语」,它则强调完全自由自在的感受和尽情的讲论。因此,这里描绘的不是一种表面的勇敢而已,而是表达话语不被压制的自由感。保罗更明确指出,这样的自由感不是从自我和环境而来,而是取决于「在神里」(和合本译作「靠…神」)。可见,他所能呈现出来的一切,包括勇气、言语、自由等等,都根植于与神的联合关系之中——在神的同在里。这提醒我们,只有当一个人与神有了彼此的委身关系时,他才会真正的得着信心的稳固、言语的力量、心灵的释放;即或不然,他总没有安然的享受在这关系之中。

在大争战中把神的福音传给你们:「把神的福音传给你们」在原文中是紧接着「靠我们的神放开胆量」,保罗用这样的结构,正是要让人明白——在神里面所得到的自由与勇气,并非为了其他的目的,而是有且只有一个目的:为了福音。这里保罗特意称福音为「神的福音」,是为要强调福音的源头与主权完全属于神。它不是人的发明,而是神在永恒中所定意,并在基督里成就的救赎。保罗不过是这福音的仆人与管家,因此使命的分量全然取决于主人的托付,而非这仆人有什么能力。正因如此,即便是在「大争战」中——无论是腓立比的屈辱与鞭打,还是帖撒罗尼迦的骚动与逼迫——保罗仍然不退缩,因为他深知自己的事奉是在神的计划与同在之中。正如他在罗马书中所宣告的「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都不能叫我们与 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这,正是保罗能为真道争辩的勇气的根源,正体现在「神——基督——福音——人」的亲密联合。

对于今日的这段经文中,它不仅是保罗事奉的回顾,更是其属灵勇气的溯源。保罗的勇气深植于与神的联合——在神的关系里,他得着自由、胆量与不被压制的言语力量;在神的使命里,他知道自己所有的付出都不是徒然的;在神的福音里,他看见了值得为之舍命的价值。那么当我们同样面对文化的敌意、世俗的误解,甚至来自教会内部的质疑时。我们是否愿意在神的同在里,活出那种「不徒然」的事奉动机?我们是否愿意让神的福音,而非自己的利益,成为一切争辩与忍耐的核心?我们是否愿意在大争战中,不为自我而辩,却为真道的传扬而战?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