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  MUYANG


文章
  • 文章
  • 论坛
搜索
首页 >> 灵修 >>每日靈修 >> 20250811 福音驱动的生命转向(二)
详细内容

20250811 福音驱动的生命转向(二)

时间:2025-08-11     作者:张传道【原创】
00:00/03:23
文章内容

帖撒罗尼迦前书一8-10因为主的道从你们那里已经传扬出来。你们向神的信心不但在马其顿和亚该亚,就是在各处也都传开了,所以不用我们说什么话。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报明我们是怎样进到你们那里,你们是怎样离弃偶像,归向神,要服侍那又真又活的神,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


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报明我们是怎样进到你们那里,你们是怎样离弃偶像,归向神,要服侍那又真又活的神:在本节经文中,保罗进一步的解释为什么他与同工「不用说什么话」。原因就在于,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福音事工和生命见证已经成了广为流传的事实,与此同时这群信徒更为具体的表达出了他们生命彻底转向的所在——不仅从偶像的崇拜中离开,更是进入真神的敬拜之中。保罗认为这样的转向正是福音所驱动之下的结果。最后,本节经文包括了两个子句「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报明我们是怎样进到你们那里」、「你们是怎样离弃偶像,归向神,要服侍那又真又活的神。」

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报明我们是怎样进到你们那里:首先这里的「他们自己」在经文的直接语境中,最自然的指向就是马其顿和亚该亚这两个地区的居民,这些人不仅听闻了福音的信息,也因见证了信徒生命的改变,主动成为了这一见证的传扬者。然而,莫里斯提出了一个更宽泛的理解,即这里的「他们」可以泛指一切听闻并传述此事的人,不必局限在地理范围内。从语言和使徒书信的传播背景来看,这个解释也是合理的,因为初期教会的消息往往借着商贸和往来迅速传播,使得帖撒罗尼迦信徒的转变成为跨地区的热门话题。但无论是窄义的区域指向,还是广义的普世泛指,都共同彰显了一个事实:福音的果效具有不可遏制的传播力,当神改变人的生命时,这改变本身就成为无法隐藏的见证。

报明:潘秋松指出「报明」是「报告,传扬,述说」的现在式主动直说,由介词「出来」和动词「宣扬」合成,这一复合结构不仅强调信息「从里面向外」传出,也带有持续性——有正在宣扬,继续宣扬的意思;所以,保罗并没有说这些人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听众」而已,相反他们诗多么主动又言积极的成为「宣讲者」。另外,这个词在新约中常用于描述见证人或使者主动传递确凿消息的行为,其背景往往带着使命性的表达。基于此,我们可以明白,福音的驱动力远不只仅仅是引导、建议人去做,而是一种「催逼」——当福音进入人心,就必催逼他们去做福音要他们去做的事。这种推动不是源自于外在的强迫,而是根基于内在生命的自然流露,是「心被恩感」所结出的果子。今日,当我们蒙受福音时,也当反思这道是否在我们里面也产生了同样的动力?一个真正拥有福音人,不可能长久沉默,因为福音的能力必然迫使他的,使之成为众人可见、可听的见证。

我们是怎样进到你们那里:这句话原文直译应为「我们是怎样的受欢迎进入到你们那里」。这里的动词「进入」与上文「怎样的受欢迎」产生互动,强调的不是单纯的物理性的「进入某地」,而是带着关系的「被欢迎进入」。换言之,保罗并不是仅描述使徒团队到达帖撒罗尼迦这个地理事件,而是强调他们在福音事工上被信徒接纳、欢迎。这与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二章中提到的「我们的进入不是徒然的」、「你们领受所听见的道,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神的道」是前后呼应的。这种「被接纳」的强调不仅反映出信徒对使徒的态度,更彰显了福音在信徒生命中间的运行能力——因为在使徒行传十七章的背景下,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接纳并非出于外在环境的安全或利益的考量,而是在逼迫与反对中依然选择接纳真道与传道者。这是一种愿意付代价的接待,而非表面性的好客之道,同时这样的接纳,若不是福音首先在他们心中带来了真实的更新与翻转,那么这就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在今日的社会文化中,信仰与真理的接纳同样需要冲破世俗压力、价值观冲突甚至人际关系的张力。例如当选择信仰可能带来失去工作机会、被社会逼迫、甚至要牺牲时,人仍然选择委身信仰,诚然这绝对是福音自身的能力所带来的。

怎样离弃偶像,归向神:虽然和合本的翻译在这里同样出现了一个「怎样」,但保罗的用词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怎样」是形容的作用,而这里的用词更接近「那…的情形」或「那…的事实」,强调的是事情本身的发生与内容,而非对过程的描述。换言之,保罗在这里并不是要描绘他们离弃偶像的细节,而是陈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帖撒罗尼迦信徒确实发生了这样一个从根本上转向的改变。这种转向被两个动词概括:「离弃」与「归向」。在圣经的语境中,「离弃」不仅意味着外在行为的转变,更包括内心忠诚与敬拜对象的彻底更换;而「归向」则指向一个新的关系与效忠对象——「那又真又活的神」。这两者共同描绘出是一个彻底的属灵转向,即从错误中出来,进入正确之中。从救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里的转向不仅是个人生命的更新,更是神在历史中成就祂救恩计划的目的。起初,神照着祂的形象造人,赋予人敬拜与事奉祂的特权与使命,这就是「归向神」的原型——人被造不是为了偶像,而是为了与神相交、享受祂的同在;然而在堕落中,人背弃了真神,转而敬拜受造物而非造物主。这种背离具有多样性,并且广泛渗透到了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整本旧约不断见证这种普遍的偶像化现实:例如人以食物为神,把口腹之欲视为满足与安全的源头、用木头、石头和金属雕刻偶像,赋予其神性,寄托盼望与敬拜、以情欲为神,放纵私欲与肉体的驱动等等。好在神差遣祂的儿子降生、受死、复活,将人从偶像与罪的权势中释放出来。正如主耶稣自己宣告:「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这救恩借着圣灵在被拣选之人的心中运行,使他们经历有效呼召、重生、悔改与信心——这正是「离弃偶像,归向神」的真实含义。最后,归向神不仅意味着脱离虚假的敬拜,更是恢复被造之初的本分——「要服侍那又真又活的神」。这服侍正是救赎进程中成圣要达到果效,直到在新天新地里完全更新,与神永远同住。因此,「离弃偶像、归向神」所描述的正是创造目的的恢复、堕落局面的逆转、救赎大能的彰显,以及更新生命的展开。在此,明白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信徒而言是何等的重要:第一、今天,偶像仍旧以多样性的特点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可能是事业、经济、家庭婚姻、身体健康,甚至是事奉本身。一切取代神、承载我们终极信靠与盼望的事物,都是偶像的伪装。我们需要定期省察:「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若答案不是神自己,就要警醒悔改;第二、保罗强调归向神的目的,是「要服侍那又真又活的神」。真正的归向不是停留在消极、被动的「不再拜偶像」,而是进入积极、主动的「服侍」。这意味着,我们的时间、恩赐、资源都要有意识地用在服侍神的事上。正如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在颂赞中就明确指出,神拯救祂百姓的目的,是「叫我们既从仇敌手中被救出来,就可以终身在祂面前,无所惧怕地用圣洁、公义事奉祂」。因此,服侍并不是属灵生命的附加,而是归向神之后的必然流露与使命。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缺乏服侍的信仰,已经偏离了救恩的目标。

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信徒在地上的服侍除了是活出救恩的事实,而且也是关于等候主的内在委身。斯托德指出「服侍」和「等候」对信主之人而言,本身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只是一个是相对「动态」,在地上藉着具体的行动来委身、一个是相对「静态」在盼望中持守的委身;而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构成了完整的基督徒生活(可见耶稣升天时,天使对门徒的宣讲)。

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在这里,保罗将信徒的眼光从当下的服侍转向未来的盼望。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信心不仅体现在他们已经离弃偶像、归向神的生命转变,也表现在他们持续的姿态——等候从天降临的神儿子。值得注意的是,保罗称耶稣为「祂儿子」,强调了耶稣就是基督;并且明确指出祂是「从天降临」的,这不仅表明耶稣现在在天上——所所在的地方,也含有将来带着神的权柄和能力而来的意思,这句强调基督的降临与神的国完全显现密不可分。

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那位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的耶稣:保罗在这里进一步揭示信徒所等候的对象——不是一个抽象的末世,而是一位具体的救主——耶稣。祂是那位被父神从死里首先复活的主,这复活不仅仅是历史事实,更是救恩的根基与再来的保障:一方面若没有复活,信徒的等候便毫无意义;另一方面,祂的复活是「初熟的果子」,保证一切属祂的人必在末日复活,与祂同享荣耀。这样,信徒的等候不是出于盲目的乐观,而是植根于一个已成就的历史事实与一个必然成就的救赎应许之中——历史与末世在复活的基督里紧密相连,使得我们的盼望既有过去的确据,也有对未来还没有成就之事的认定。同时,保罗强调祂的救赎目的——要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这里的「忿怒」是圣洁公义的神对罪与不义的最终审判,然而耶稣基督的救恩,使信徒在那日被完全保护,免受永远的刑罚,得进荣耀的国度。由此,保罗将信徒的盼望牢牢系在救赎历史的两端:已经成就的救恩(复活)与还未成就的救恩(脱离忿怒)。在这「已然—未然」的张力中,福音成为了信徒今日生命的驱动力,使他们以坚定的信心面对未来的一切未知,并以忠心的服侍预备迎见再来的主。

那么,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今日该如何回应这样的真理呢:我们是在消极的等候主的再来,还是在服侍中等候?我们的盼望是否根植于历史的事实,还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我们是否已经在当下弃绝一切偶像,把资源、时间和心力用在永恒的事物上,过讨神喜悦的生活?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