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  MUYANG


文章
  • 文章
  • 论坛
搜索
首页 >> 灵修 >>每日靈修 >> 20250809 效法基督与见证的影响力
详细内容

20250809 效法基督与见证的影响力

时间:2025-08-09     作者:张传道【原创】
00:00/03:23
文章内容

帖撒罗尼迦前书一6-7并且你们在大难之中,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领受真道就效法我们,也效法了主;甚至你们作了马其顿和亚该亚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样。

在前一段经文中,保罗宣告帖撒罗尼迦信徒是「蒙拣选的」。他看到他们因信心所生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基督而存的忍耐;也看到他们听闻福音时,不仅是在言语中接受,更是在权能和圣灵,并且在充足信心中回应。这些实在都不是他们天然本性所能产生的,而是神拣选与恩典在他们里面真实运作的见证。然而,保罗并未止步于此。他继续陈述帖撒罗尼迦人蒙恩得救之后的生命轨迹,保罗接着要我们看见,拣选又是一个持续展开的生命样式,即信徒的属灵旅程不是「接受了福音」就可以完结了,而是在大患难中继续成长,在圣灵的喜乐中坚忍,在效法中学习,在群体中成为榜样。

并且你们在大难之中,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领受真道就效法我们,也效法了主:首先我们可以留意以下几个译本的翻译:

You became imitators of us and of the Lord, for you welcomed the message in the midst of severe suffering with the joy given by the Holy Spirit. (NIV)

你们效法了我们,也效法了主,在大患难中,带着圣灵的喜乐接受了真道。 (新译本)

And ye became followers of us, and of the Lord, having received the word in much affliction, with joy of the Holy Ghost:( KJV)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在几个不同译本中虽然措辞略有不同,但都保留了两个核心动词:「效法」与「领受」,而且都强调这是在大患难中所发生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和合本保留了原文句首的联结词「并且」,这一细节表明:本节是接续前文第五节的内容,进一步说明「我们知道你们是蒙拣选的」的具体根据。换句话说,第六节是蒙拣选果效的新一个证据,它紧接着指出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如何中圣灵的引导下,「在大患难中领受」并「效法保罗等人,也效法了主」。更有意思的是,在以上的几个版本当中,它们都有意的依照原文的语序将「效法保罗等人,也效法了主」置于「在大患难中领受」之前。这样的编排并非偶然,它强调出了效法的行动与身份是领受真道的直接结果。冯荫坤牧师指出,这样的语序既呼应了第五节中保罗等人的经历(「我们在你们那里是怎样为人」),也与本节中信徒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应。即本节原文中对「你们」的强调,与第五节中的「我们」产生了鲜明的对照:前者是蒙恩的回应者,后者是忠心的见证人。

(你们)就效法我们,也效法了主:「效法」在原文是一个名词,可译为「模仿者、效法者」,带有主动、刻意地以某人为榜样的意味。那么,这个子句的动词是什么呢?英文译本给了我们答案——became(变成)。多马斯在注释中指出,这个「became」与第五节译作「we lived」(我们在)的动词是同一个词、同一个时态。保罗的意思是: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已经成了效法者,这不是短暂的模仿,而是一种身份与生命状态的转变。这样的改变,并不是外在压力促成的,也不是一时情绪的激动,而是圣灵内住更新的结果。当福音临到他们时,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信仰,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样式——使他们甘愿在苦难中持守真道,走上与保罗一样的十字架的道路。再则,保罗并不只是说他们效法了自己和同工,还说「也效法了主」。这是一个明显的升华——效法某个人的生命榜样固然重要,因为他具体的把福音彰显在各人的生活中(正如一个新信主的人,他们往往就是先被身边的人所影响),但我们必须指出效法的终极目标却一定是基督自己。有两个原:首先,那些一开始被效法的榜样,本质上与我们一样软弱,他们的生命见证虽然宝贵,但却一定不完全;其次,随着信徒属灵的成熟,必会发现人始终是人,远不及基督的完全与荣耀。因此,保罗等人之所以值得效法,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无可指摘,而是因为他们首先效法了主。信徒效法他们,只是循着他们所指向的方向,走向那位他们所效法的主而已。如此,福音中关于榜样的教导就清晰起来:基督是源头,忠心的信徒是桥梁,信徒在圣灵的引导下承接并继续这份呼召。这使得每一位信徒的生命,不仅成为信仰的受益者,也要被塑造成为他人得着建造的器皿,原来这就是基督所作的「门徒训练」。

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几个反思:第一、我们的信仰不能停留在「听道、知道」的层面,而是必须进入「行道」(效法)的实际行动中。若信徒只是对真理点头称是,却没有具体的生命改变,那我们就仍停留在福音的门外;第二、今日讲台所强调的效法必须被正确的引导,若效法的呼召没有指向基督,就会落入危险的「偶像论」。例如,当我们教导信徒要效法亚伯拉罕的信心时,必须同时指出:亚伯拉罕的信心虽然伟大,却也有软弱动摇的时刻。这样,效法的终极目标就不会被改变,而是牢牢指向基督自己;第三、当今小组教会的模式能带来人数上的快速增长,其中一个人本层面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福音对象的生活中设立了可见的榜样,使福音的美好不再停留在圣经的文字里,而是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与日常见证中被看见。虽然我们必须谨慎评估这种模式在神学根基和牧养深度上的不足,但也应承认生命榜样的力量是圣经所肯定的,而这一点在许多传统教会中常常是被忽略的,甚至他们会因着传统教会领袖的那一句「不要看我,要看耶稣」产生信仰也就经不起考验的想法。

因圣灵所激发的喜乐,在大患难中领受了真道:接下来保罗用了两个词形容信徒是在什么情况下领受真道的,一是「在大患难中」,二是「在圣灵的喜乐中」。首先,「患难」的原文含有「苦难、苦楚、压迫」的意思,既可指外在环境的逼迫,也可涵盖内心所承受的痛苦与压力。从使徒行传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在归信后不久,就因犹太人的煽动就开始面对暴力与政治的控告,也就是说他们刚一信主,便要为信仰而付上高昂的社会成本;也正因此而显明,他们对真道的领受并非基于外在利益,而是出于对基督的真实信靠。这几乎与我们今天对福音的期待完全相反,我们常以为合适的传福音条件应当是平顺安稳、社会开放、环境友好;或者说接受福音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而非付上额外的成本与代价。其次,「在圣灵的喜乐中」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属灵状态。这不是性格上的乐观,而是圣灵在重生之人心中所结的果子。这种喜乐是一种超越环境的属灵满足,是因认识基督、得着救恩而生发的深切喜乐;它不是逃避环境寻得一方安逸,而是在十字架的道路上因神而轻看一切的苦楚。最后,我们若已经明白「效法了主」的真实内涵,就必须思想基督如何看待患难与祂如何在圣灵的喜乐中面对环境。基督在地上的整个事工,无论从降生到十字架,都不曾避开苦难,而是主动走上十字架的道路。甚至在客西马尼园,祂面对极大的痛苦时仍祷告说「然而不要照着我的意思,乃是要照着你的意思」。这向我们显明,效法基督意味着在患难中持守对父神旨意的顺服,即便代价极大;另外,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基督「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可见这喜乐不是避开痛苦的收获,而是圣灵所赐、来自完全成就父旨意与救赎子民的满足与荣耀。

因此,当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在大患难中,以圣灵所赐的喜乐领受真道,他们实际上就是活出了与基督相同的模式:顺服神的旨意、不因苦难动摇、以圣灵的喜乐为力量。这也解释了为何保罗把「效法我们,也效法了主」与「在大患难中、在圣灵的喜乐中领受真道」放在一起的原因,因为两者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效法必然包括在苦难中的顺服与在圣灵中的喜乐。

甚至你们作了马其顿和亚该亚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样:若熟悉保罗的写作习惯的话,我们就不能发现保罗常常会以一个地区的名称来描述他的旅程(例如加一21「叙利亚和基利家」是一个省份的两个地区);但当他提及教会时,他则习惯按着他们所属的省份来称呼他们(如加拉太的众教会、亚该亚所有的圣徒、犹太…的各教会)。那么按着保罗的这个习惯,我们可以明白,保罗在此强调帖撒罗尼迦信徒美好的见证已经跨越了地理的限制,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希腊半岛。

所有信主之人:如果说马其顿和亚该亚这两个地区为要强调影响的范围之大,那么「所以信主之人」则是要强调他们的影响并不是面向所有人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楷模,而是特别在属灵群体内的见证。这里的重点,不在于他们在外邦社会中是否被视为高尚公民,而在于他们在基督徒群体中,因着信心、爱心与盼望的生活,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尊敬。换句话说,「所有信主之人」是一个信仰身份的标识,强调这些榜样的接受者与帖撒罗尼迦信徒有共同的信仰基础与救恩经历。这提醒我们,教会的见证首先应当在基督的众肢体中得到印证,当弟兄姊妹看见我们时,就能更清楚地看见基督;当他们与我们相处,就能被激发出对神更深的爱与对真道更坚定的持守。我们相信这样的见证若在群体中扎根,它理所当然也会向外扩散,成为世界看见基督荣美的途径。

在今日的经文中,我们明白效法基督不是一种短暂的过程,而是持续被圣灵塑造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我们在困境中依然喜乐,因为喜乐不是来自环境,而是来自与基督的联合。其次,信徒的榜样影响力,若在教会在内部就失去榜样的见证,那就不要妄想在世人面前的见证能有什么果效了。最后用一个问题来结束今日的灵修,若患难来临时,我们的生命是成为他人软弱的借口,还是成为别人信心的鼓励?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