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25玛拉基书概述(7)时间:2025-04-25 文章内容
四.玛拉基书的写作背景与目的 一个人若想要更好的解释一卷书,就必须必须先了解这卷书的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背景和目的息息相关,二者不可能分开讨论。换言之,写作目的通常都隐藏在写作背景之中。论到背景,我们要确信,同样一件事、相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背景处境之下,它所表达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因此,信徒若能精确掌握书卷的背景信息,便能最大程度靠近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努力探索作者和写作日期的原因。现在,我们既然已经确定了先知服事的年代和成书的时间,便可以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神学(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并且,我们要通过对背景的掌握,期待得出靠近原作者的写作目的。
1.历史背景 包德文说:「大部分先知在说预言时,都身处于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然而玛拉基和他同时代的人,却生活于风平浪静的等候时期,似乎神已经忘记他的子民,任凭他们在小小的犹大省,忍受贫穷与外国势力的欺压。(包德文,227)」我想,这个作为玛拉基书背景研究的基本前提,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必要的掌握。 主前605年,新巴比伦成为了当时「世界的新兴领袖,要求各大城市投降,年轻人则被迁徙到巴比伦,充当未来的公务员」(百科全书,109);犹大国也同样受到新巴比伦的威胁。根据圣经我们可以知道,犹大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新巴比伦的强大,而是因为犹大国的罪——他们离去了自己的神,所以在主前586年犹大被神交在他们的仇敌新巴比伦手中(伊贝斯,7;百科全书,109-10)。然而,神因自己的信实,依然恩待以色列人。神应许将重新带领以色列人回归故土(耶二五11-12,二九10,十六14-15,二三7-8)。主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打败了新巴比伦,以色列人准许返回自己的家园(参拉一1-4;伊贝斯,10)。主前515年,犹太人完成了圣殿的重建,恢复了敬拜神的日常(人人,65)。 在居鲁士王的命令中,有一些被掳的选民踏上了归回圣地的旅程。他们每个人都带着荣耀的期盼,高高兴兴的回到圣地。可是,在圣地度过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当初神借哈该先知所应许的,「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该二9)」,似乎并没有实现。事实上,波斯依旧统治着犹大,「那些被掳归回剩下的人,在犹大省遭大难,受淩辱;并且耶路撒冷的城墙拆毁,城门被火焚烧。(尼一3)」 不但如此,那些归回圣地的人还外患内忧不断。他们务农却因土地贫瘠几乎无所获,他们的社会生活又因埃及和波斯战争不断,使得耶路撒冷几近荒废(唐佑之,331)。国难当头之时,又有许多贵胄和富人大发国难之财(唐佑之,331),为富不仁,导致整个犹大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甚至弟兄卖给弟兄为仆(参尼五1-13;唐佑之,331);更有甚至,穷人为得生计还要借债纳税(尼五1-13)。整个社会的公义渐逝(玛三13-15),人们普遍上忽视信仰责任(尼十三10-15;玛三6-12)。以色列历史再度进入黑暗时代(唐佑之,330),虽然不是有形的偶像崇拜,却也并不比那场景好一点。
2.神学背景 以色列人「国度神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对大卫王朝的绝对信赖;第二,被掳前后的纠结;第三,归回时期的斟酌。 自从大卫取得了王权,获得神的应许——将永远坚立大卫王朝(撒下七)。这应许本应成为选民向神尽忠的激励,可以色列人却有些了别样的理解,他们竟然坚信大卫王朝绝不可能被除灭(伊贝斯,4);也就是说,无论他们如何悖逆,大卫王朝也绝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相信我们今天很多弟兄姊妹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记得之前有一个同工和我分享,说是某教会的一些弟兄,始终生活在罪恶之中。有人勉励他们,呼吁他们悔改归向神。他们的回答是,「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所以既然已经得救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当然的犹大人也正是如此。特别在主前722年之后,北国灭于亚述的同时,神却大行奇事保住了频临绝境的南国犹大(王下十九;赛三七),这似乎更加剧了他们对于「必须无条件」的保护大卫王朝的「信心」(伊贝斯,4)。是的,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上帝的「责任」之上。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在耶利米先知的书中得到印证。不但如此,他们甚至盲目地相信「大卫城耶路撒冷永远不会毁灭」(伊贝斯,4)。根据伊贝斯的观察,这种神学思想以大卫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伊贝斯同时观察到,自大卫王朝建立以来的先知,除弥迦书三章12节作为唯一的例外,再无其它(伊贝斯,4-5)。 然而,耶利米对犹大人的这个错误信心发起挑战,他指出神的圣约不仅有神的主权与护理的层面,同样有人守约的本分的要求。神绝对不会如他们想象的那样「无条件」的保护他们(伊贝斯,5)。对于他们背约的行为,神便启动了约的另一面——咒诅。伊贝斯的观察还发现,「耶利米的神学系统,以神对伦理、公义、社会道德的要求,继而提出一个结论。(伊贝斯,5)」当然,这个结论就神要毁灭背约的大卫王朝,要毁灭背约的耶路撒冷,正如对待示罗一般(伊贝斯,5)。显然,耶利米因为自己的信息被当时所有的犹大人孤立,特别是那时代的先知(伊贝斯,5)。正如伊贝斯所言,他们拒绝耶利米,不是因为不相信耶利米所传讲的信息,而是因为惧怕耶利米所传讲的会成为真实(伊贝斯,7)。可无论他们如何惧怕,耶利米先知所传讲的,本来就是唯一的真实。 主前587/586年,「耶路撒冷没有了;大卫王朝也被打垮了。一切借以信赖神的,都没有了。(伊贝斯,7)」这个时候,犹太人开始关注另外一层面的问题:之后的以色列将会如何?难道真要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了神的应许没有改变,原来神把他们交在仇敌手中,并非要抛弃他们,而是要炼尽他们的不洁(弥三12)。神曾借他们最讨厌的先知耶利米,给了他们七十年的应许作为盼望(耶二五11-12,二九10;但九2;亚一12)。又透过他自己所拣选的守望者——以西结,带给以色列神的恩典。以西结清楚地给充满疑问的犹太人带来神的答复:他们被掳并不证明神的离开,而是证明了神就在他们中间;他们所以被掳本身就是神管教的作为(伊贝斯,8)。并且,在以西结的神学系统中,有一个关键重点需要犹太人消化理解,就是神并不局限在耶路撒冷(伊贝斯,8)。这样,以西结透过如枯骨复甦(结三七5-6)等叙事,呼吁被掳的犹大人:他们无论在何处,神就在他们的身边;只要犹大愿意归向神,神依旧原意做他们的神,复兴他们和他们的国。于是,以西结的信息「使被掳的犹大人不至失落信心」,这些被掳的犹大人,开始相信自己是在「神所『居住』的城镇中被掳」(伊贝斯,8)。结合先知们的教训,他们获得了一个活泼的盼望,就是神将要复兴以色列。这促使诸如但以理等犹大人,努力渴望那一天的到来。最重要的是,他们终于在神学上达成一致认同,承认他们只有一位神——建立了一神宗教。以色列历史从此开始进入了真正的一神论时代,他们不再需要为偶像崇拜问题而被审判。 根据先知以赛亚的说法,在居鲁士的年代神要使被掳的人归回,这事在居鲁士年间果真应验了。这消息对于热爱祖国的以色列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可是对于那些在外邦地出生,在外邦地成长,受外邦文化教育,以至对民族认同感不强的二代犹大人而言,这消息却给他们带来了麻烦,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是回国呢?还是留在被掳之地呢?之所以他们有这样的抉择之难,是因为时间已过去七十年,对于很多犹太人而言,以色列国只是他们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不是他们实际的生活经历或需求。以色列人虽然亡国,但他们在被掳之地是自由的;他们不但享受自由,甚至还可以在那地为官,且有很多高官,如末底改、但以理等,这致使他们很难抛弃在被掳之地的生活。的确,人很难为了一个飘渺的梦,而抛弃现实的生活。对于当日被掳的犹大人来说,被掳之地已经成为我们的根(唐佑之,330;又伊贝斯,10)。 由于如上因素,被掳之人中回国的并不多。当这些为数不多的归回者来到耶路撒冷时,他们遇见的困难远比他们想像的要大的多;这使他们内部有了分歧。他们归回时的单纯最终被现实击败了,所以产生了种种社会乱象,也就是以斯拉、尼希米和玛拉基他们服事时我们所看到的光景(伊贝斯,10-1)。就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们对自己的信仰产生的动摇,他们心头开始有了疑问:神真的存在吗?或者神真的爱我们吗?或者神今日还在他们当中? 关于神的疑问,带出了两种人生哲学:第一,「受到享乐主义(Hedonism)[1] 和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m)[2] 」影响,而产生的「无神论」思想,所以当他们听见玛拉基宣告神的爱时,他们以嘲讽的方式回应玛拉基(华德凯瑟,3-4)。第二,我们可以用今天的话来归纳,便是「归正神学」。主张信仰归正的犹大人们,强调宗教服事上的细节,关注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关注神客观存在的作为。显然,以斯拉、尼希米和玛拉基等人,便是这一类敬虔的「归正神学」主张者。
3.写作目的 研究玛拉基书成书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神学背景,目的在于探索玛拉基书的写作目的。一卷书的写作目的,对于读者的解读有着重要关系。如果我们不掌握其写作目的,很可能会错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根据以上我们对玛拉基写作日期和时代背景、神学背景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本书是为了呼吁选民回应神的爱。其次,本书根据神的律法,重新定义了「背约」的行为。在以色列人看来,人最大的违约就是偶像崇拜,一旦他们离开这个可怕的罪恶,就算是守住了与神的约。但玛拉基却告诉他们,离开神的爱,没有爱(关系)的敬拜、事奉、生活等都是背约的行为。第三,对背约的人提出控诉,并呼吁他们及时悔改归向神。最后,强调神是信实的,他的爱过去不曾改变,现在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神的爱必如所应许的那样,丰丰富富地临到以色列。华德凯瑟表示:「神曾经爱着我们,而且继续爱着我们,没有任何的疑惑、反对或相反的论据可以除去这个事实。(华德凯瑟,6)」 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们。通过对玛拉基书的历史背景、神学背景和写作目的的探讨,给你带来什么激励呢?今后,你将如何生活在这不变的爱中呢? [1] 享乐主义(hedonism),产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学术上人们也将之认同为伊壁鸠鲁主义。 [2] 伊壁鸠鲁(Epicurus, 前341~前270),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父母亲都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3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