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5 患难中的信心考验时间:2025-08-25
文章内容
帖撒罗尼迦前书三1-3我们既不能再忍,就愿意独自等在雅典,打发我们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 神执事的(作神执事的:有古卷是与神同工的)提摩太前去,坚固你们,并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免得有人被诸般患难摇动。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 今日的语音效果,确实需要忍受「患难」,哈哈。 在前一段的经文中,保罗将信徒形容为将来在基督台前的「冠冕」。这个关于末世的图画,使我们明白教会存在地上的终极意义不在于今世的成就,而在于信徒在基督再来时能站立得稳。但保罗并没有一直停留在那末世盼望之上,仿佛「超世」一般;而是立刻回到眼前的现实之中——如何看待现实中的患难?这样的衔接非常自然。因为若没有今世信心的坚固,就不可能在末日得着冠冕。换言之,前文揭示了服事的目标,而今日的这段经文则说明了通往这目标的途径。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可见,患难从来不会缺席我们的生活。但许多信徒在困境中还是会问「神真的爱我吗?那为什么容许这样的事发生?」这正是帖撒罗尼迦信徒所面临的张力:一方面,他们在基督里已经蒙了救恩;另一方面,他们却仍旧遭遇患难。在此保罗并没有否认患难的真实,反而要坚固他们的信心,指出患难不是神的无能,而是神早已设计好的途径,好叫信徒被炼净,以致在基督再来时能够得着冠冕。 我们既不能再忍,就愿意独自等在雅典,打发我们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 神执事的(作神执事的:有古卷是与神同工的)提摩太前去,坚固你们,并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使徒行传17章的记载,保罗因犹太人的逼迫离开帖撒罗尼迦,辗转到庇哩亚,后来又被迫去了雅典。然而,即便他身处在雅典,他的心却仍关心着帖撒罗尼迦那群初信的信徒。故此他说「我们既不能再忍,就…打发提摩太前去,坚固你们,并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保罗所描绘的看两条交织的线:外在的逼迫,使保罗不断迁移,最后独自一人在雅典;保罗的心仍系念信徒,他宁可自己孤单,也要差派提摩太前去坚固弟兄姊妹。因此,第三章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个使徒的宣教策略,更是一个牧者的心肠。他关心的不只是福音的广传,也深切挂念信徒在患难中的信心是否能站立得稳。 不能再忍:冯荫坤指出,「忍」这个字的原文与「房顶」同一字根,基本的意思是「遮盖」。由此延伸出了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方面可以表示「留住、隐藏」,意指把某种情绪压抑住;另一方面则可以表示「挡住、忍受」,意指抵御外来的压力。因此,这里的句子可能有两层意思:不能再隐藏:保罗等人已无法继续压抑内心强烈的情感,他们对信徒的牵挂与渴望再相见,已经到了难以掩饰的地步;不能再忍受,外在的环境压力加剧,他们的处境迫使他们必须采取行动,不能再被动等待。如果我们结合前文的脉络,我们完全可以发现中保罗等人的身上这两方面其实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是外在逼迫的现实,其中就包括来自犹太人的敌对与撒但的拦阻。另一方面是保罗等人为父为母身份真心对信徒的深切挂念。但是,保罗所「不能忍」的,不是个人尊严受损,而是当他感觉到信徒信心随时可能动摇时,牧者的负担与爱的驱使他无法在继续「观望」下去。 这个「不能忍」提醒我们:属灵的「不能忍」不是一种荷尔蒙的情绪化,而是一种圣洁的推动力,催促我们采取行动。这也揭示了信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张力:我们既要相信神的主权,又要承担人的责任。保罗明白神会保守祂的子民,但他仍然觉得要采取行动。其实从这个角度而言,今日信徒同样会有「不能再忍」的时刻。比如,当我们知道某个弟兄姊妹正处在信仰低谷时,「不能忍」就不应是袖手旁观,而是主动的去探访、陪伴、祷告;亦或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不能忍」则驱使我们主动的呼求神,使我们更坚定的抓住祂的应许。 在基督福音上作 神执事的:保罗说「我们既不能再忍,就愿意独自等在雅典」。但是正因为「不能再忍」并没有让保罗消极地抱怨,反而转化成了一个积极的决定:他情愿自己独自留在雅典,把提摩太差遣出去。这句话若结合当时的背景,可以想见,那时的保罗身处一个陌生且充满偶像的城市,心灵备受煎熬,却仍然忍耐等候同工西拉与提摩太的到来。若从人的角度,他完全可以留住同工在自己的身边提教会服侍自己,好让自己在孤立无援时得到一丝的安慰。但他仍然让提摩太前去坚固帖撒罗尼迦的信徒,而自己情愿在孤单中忍受。这句话正好显明了保罗的牧养观,他把教会的需要看得比自己个人的需要更为重要,这就是福音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原来福音不是追求个人的舒适,而是甘愿为他人的需要付上代价。同时莫里斯提醒我们,前后文的「忍受、独自、打发」在原文中这些动作都是采用了书信体的复数形式。由此可见,这一系列的行动并非是基于保罗的「个人主义」,乃是都是团队中的群体性的服侍:其中就包括了有人留在雅典、有人被打发出去。 其中提摩太就是被打发出去的人,当然我们不能用今日的文化理解「打发」一词,这个词在圣经中多有「差派、差遣」的意思。同时若结合保罗其他的书信,我们会发现,保罗经常性的差派同工如提摩太、以巴弗提、推基古等等去到各地的教会。从这个角度来说,保罗对这些人确实用一定程度的权柄,但保罗在此或许就是为了避免我们错误的看待他的权柄,他刻意的强调了提摩太的身份「在基督福音上作神执事」的。这句话非常关键,它避免了人们错误地把提摩太看作只是保罗的「助手」或「下属」。「执事」在此为一般性的含义,指服侍的人(也可理解为神的用人),而非使徒行传中专指教会中「执事」职分。所以,提摩太并不是单纯在执行保罗的个人吩咐,而是在「基督福音」的托付中,作为「神的执事」服侍教会。换言之,他的差派不是保罗的私事,而是神的差派。同时保罗用「在基督福音上」这个短语来修饰「作神执事」,表明提摩太所要作的就是传讲福音,而福音的内容正是基督。在此,保罗刻意把提摩太的工作与神的呼召联系起来,突显出服侍的本质不是为人,乃是为神。 坚固…劝慰你们:基于提摩太的身份,和合本虽然没有将原文中的介词片语「为了要…」翻译出来,但他回到帖撒罗尼迦城明显是带着任务的——「坚固、劝慰」。陆彼得指出「坚固」这个字是「站立的稳」的意思,是指虽被人攻击但仍然可以不被打倒;霍姆兹则提出「坚固」也可以被翻译为「稳妥的建立」,其自然会带来一个思考,稳妥的根基是什么?——自然就是「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可见,信心若没有根基,就像建在沙土上的房子,遇见风雨就倒塌,无非站立的稳;再则,信徒若没有在正确的根基上建造,自然也就同样无法抵挡环境。接着,「劝慰」一词,与第二章中的「劝勉」同义,有安慰和鼓励的双重意思。并且「劝慰」一词在新约圣经中常常与圣灵的工作相连(圣灵被称为保惠师、劝慰者)。这说明教会中「劝慰」不是靠人的口才,更不是靠所谓的心理学,而是圣灵透过真道的宣讲、藉着牧养的人,使信徒在患难中得着满足。在此我们必须进入一个神学主题:患难必须被引导,因其本身并不会自动塑造属灵的成长。即使世人可以的呐喊「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一些吧」,但正如火焰既能炼净金子、也能焚毁一切;患难既可能使人跌倒,也可能使人更坚固。关键并不在于苦难的大小,而在于人在苦难中如何被引导、依靠谁来支撑。若信徒孤立无援,患难很容易成为绊脚石;但若有人以真道坚固、以爱心劝慰,其就能成为属灵的塑造,使信心更为精炼。保罗差派提摩太,就是要确保帖撒罗尼迦信徒在患难中不会被动摇。他深知,牧养的首要任务不是维持教会的奉献收入或人际关系的维护,而是要在信徒最软弱、最受攻击之处,用神的话语和属灵的安慰托住他们。因为唯有如此,信心才能在试炼中存活下来,并结出忍耐的果子。今日教会同样需要这样的平衡,我们不能天真的以为患难自会带来成长,也不能悲观地以为患难只会带来破坏。真正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人忠心的用真道来「坚固」与「劝慰」,把信徒的眼目重新转向基督。 就此我们可以建立几个反思:在患难中,牧者与同工若真要效法保罗,就必须把坚固信徒视为首要的使命。保罗宁愿自己独自在雅典孤单地忍受煎熬,也要差派提摩太去坚固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信心。这提醒今日的教会领袖,探访、教导与安慰,不是利害关系的权衡,而是面对信徒时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每一次的服侍都应该带着负担而行;其次,对于每一位信徒而言,患难中的站立并不能靠情绪的平复,笔者在服侍中曾看到一些信徒在软弱时,常会听一些心灵鸡汤、灵修音乐(所谓纯音乐、轻音乐),而不是把信心的根基扎根在神的道上。我们必须承认唯有真理能够使人坚固,唯有圣灵的安慰能托住信徒走过黑暗的谷底;最后,整个教会也当如此反思。若教会把焦点放在心理辅导或创伤医治,这样的教会根基必定动摇。正如保罗所盼望的,教会最大的荣耀,不在于其他,而在于信徒能在主面前持守到底。 免得有人被诸般患难摇动。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在这段经文的最后,保罗提醒信徒,基督徒的患难并非偶然,也不是神忽略了对祂的儿女的护理,而是「命定的」。换言之,受苦并不是例外,而是信徒生命中神预定的一部分。 被诸般患难摇动:本节使用的患难一词并不是指世界末日的那种患难,而是指教会或信徒一生中会常常遭受到的,例如保罗等人在各城中被逼迫、帖撒罗尼迦人面对恶者对牧者的毁谤等等。当然患难并非单指外在的逼迫,还包括生活的困境、社会的排挤,甚至来自家庭与亲友的压力。特别对于今日信徒面对的「患难」可能不会再是刀剑的逼迫,但也真实的出现可能会疾病、失业、学业、社会对基督信仰的排斥,这些都可能让人心中动摇。斯托德指出患难可能会带来信徒的摇动,而「摇动」一词原意时小狗摇动尾巴。因此这个字被延伸为「高兴、奉承」,再来就是「欺骗」。保罗在这里的用法显然是第三层含义。他指出,患难并非中立,它常常伴随着迷惑、欺骗的力量,好像要把信徒从信仰根基上摇离。正如风吹动未扎根的树苗,若信徒没有真理的根基,患难就能轻易地使他们动摇。 原是命定的:保罗在这里说「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这句话揭示出他对患难的深刻理解:患难并非偶然发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神在祂护理中所预先定下的常态。换句话说,苦难从来不是基督徒生命里的意外插曲,而是与信仰之路紧密相连的一部分。梁家麟指出,保罗的确认不仅仅是基于他对当时局势的判断,知道犹太人必然会继续逼迫他们;更重要的是,这是他一贯的信仰立场。因为在保罗看来,信仰若是真实的,就必然招致逼迫与苦难。他曾对腓立比信徒说:「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而且要为他受苦」(腓一29);又说:「使我认识基督,知道祂复活的大能,并且知道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腓三10)。在这些经文中,受苦从来没有被描述为可选择的附属品,而是信仰本身不可分割的印记。 然而,笔者认为今日的教会的总总行为,往往倾向于回避这一点。我们太容易将患难看作是「异常状况」,甚至觉得十字架的道路有时宽、有时窄,于是当逼迫或困境临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避一避,等风波过去再说。」这种态度正是保罗要提醒我们去避免的悲剧。因为若我们总以为患难是意外,那么当试炼来临时,信徒的信心就极容易动摇。事实上,保罗的宣告告诉我们,苦难是命定的——它既揭露人对真道的敌意,也成为神塑造信徒信心的工具。基督徒要在信仰中成长,就必须承认并接受这一真理:跟随基督就意味着背起十字架。 因此,亲爱的弟兄姊妹,患难不是偶然的插曲,而是神在祂护理中为祂子民所命定的途径,好叫信徒在试炼中被炼净,信心得以坚固,最终能在基督再来的那一日持守到底,得着那不朽坏的冠冕。那么,你愿意在患难中持续舍己的服侍吗?你愿意以真理作为患难的出路吗?你是否真的相信患难时你我生命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