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0 抗拒真道的终极结局时间:2025-08-20
文章内容
帖撒罗尼迦前书二15-16 这犹太人杀了主耶稣和先知,又把我们赶出去。他们不得 神的喜悦, 且与众人为敌,不许我们传道给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常常充满自己的罪恶。 神的忿怒临在他们身上已经到了极处。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听到以下的这些声音: 有人说「我现在还没有时间考虑信仰」; 有人说「我还有自己的想法」; 也有人说「我再考虑考虑」。 这些声音,看似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好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特殊的处境、生活的优先次序等等。然而,这些声音就是反应一个人在听见真道时,却又拒绝真道的实际表达。在圣经的启示中,我们会发现抗拒真道从来就不是一个关于「选择与否」的话题,它明显是罪恶与不信的反应。保罗在今日的这段经文中提到犹太人对真道的一连串抗拒,将使他们最终落在神的忿怒之下。不可否认,这也是圣灵对每一个世代的提醒,若我们执意抗拒神的道,我们同样会面对这样的结局。那么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到抗拒真道的严重性?我们是否看见,顺服与拒绝之间其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分界? 这犹太人杀了主耶稣和先知,又把我们赶出去。他们不得 神的喜悦,且与众人为敌:当保罗提到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在面对「本地人」的苦害时,他自然的引入了「不信的犹太人」的概念。这样的设计,揭露出真道的抵挡者并不局限在某一个具体的群体之中;同时也在说明无论背景如何的人,只要是抵挡神的真道,他们的属灵本质是相同的。换句话说,不信的犹太人和不信的希腊人,在「敌挡神」的状态中,是同一类人。因此,今日若有人以任何的方式抗拒真道,其所处的属灵位置,与保罗所说的「不信的犹太人」并无本质的区别。 杀了主耶稣和先知:保罗在十五、十六节中,使用了同一个冠词来形容十四节末的犹太人。并且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具体说明这些犹太人是怎样的抗拒者,首先第一个方面就是「杀了主耶稣和先知」。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原文中并没有把「主」和「耶稣」,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冯荫坤指出,这种用法是为了强调,犹太人所杀的耶稣,就是他们自己在旧约中所盼望的「主」,即应许中的弥赛亚;另也有学者补充认为,保罗此举是特意突出了「主」这一称呼,是为了放大这件事的严重性——他们杀害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那位掌管万有、受万民敬拜的主。与此同时,保罗有意将「先知」和「主耶稣」采用并列的方式紧密连接在一起,使他们共同作为被犹太人谋杀的受害者。这样的表达就涉及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神学:第一、说明先知的被杀和耶稣的被杀本质是合一的。正如旧约时代的先知因忠心传讲神的真道,就屡屡被逼迫甚至被杀。犹太人对先知的敌对,实际就是对神自己的敌对。那么基督同样是这真道的传讲者时,当祂出来服侍后,犹太人的敌意就达到了极点,最终将他们的抵挡,实践在基督的身上——钉祂十字架;第二、揭示出了救恩与审判的交错。神常用这样的方式,即用真道带来审判,又用真道宣告救恩。在人看来,杀害先知与主耶稣是人类罪恶的极大彰显,然而在神永恒的计划里,这一切却成为救恩的关键时刻。这就是福音所呈现的一种张力,同一件事,在神的智慧里既成就了世界的救赎,又显明了人类的定罪。 今日的我们,虽然不会亲手杀了基督和先知,但当我们拒绝真道、轻看传道人的宣讲时,其本质上正是站在杀害基督的那一边了。所以,在真理的面前,我们并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中立的立场。要么继续顽梗不悔改,站在那些钉死基督的人那一边;要么藉着赦罪与重生,站在信靠真理的这一边。 把我们赶出去:接下来保罗用的第二个词就是「赶出去」。陆彼得指出这是一个不常见的复合词,由「在后面顶着」和「追赶着逼迫」所构成,原义就是「从后面追着去逼迫」。其不仅表达的是使某人离开,更是强调持续性的反对。这在保罗的传道经历中是清晰可见的,例如当保罗已经离开帖撒罗尼迦城道庇哩亚时,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并没有善罢甘休,甚至还特意跨城来阻碍福音的传讲。可见犹太人并不满足于一次性的反对,而是不断的制造迫害,他们的心态无非就是保罗悔改前的样子「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徒九1-2)。诚然,这提醒我们,不要轻看「一次」的拒绝真道,因为紧接着就会用下一次的出现。其次,对于教会和我们个人而言,若我们忠心传讲真道,这世界必然不欢迎我们,甚至会把我们「赶出去」。这种排斥的形象不仅会体现在民族政治,也体现在社会文化、企业价值、甚至家庭内部,我们切记不要再以为这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不得 神的喜悦,且与众人为敌:保罗直言「不得神的喜悦」和「与众人为敌」是抵挡真道者最真实的光景。前者我们容易理解,因为抵挡真道自然不蒙神的喜悦。「喜悦」一词在原文中是现在时,强调这是一个持续的状态,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犹太人自以为大发热心抵挡基督是讨神喜悦的事情,然而,这恰恰揭露出他们的救恩根基是错误的,信仰实践也是悖谬的。反观今日教会,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有人自以为在热心服事,却并不愿顺服真道的教导;这样的人虽然劳碌,却不能讨神喜悦。人若不是按着真理、以基督的救恩为根基来敬拜与服侍,即便满怀激情,也终究是徒然。正如保罗在罗马书十章2节所言「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可见,若「救恩的根基」错误,或「服侍的方式」不合真理,不仅不能讨神喜悦,反而可能成为对神的抵挡。 接着,「与众人为敌」则显明他们抵挡的不仅是神,也抵挡神对众人施行救恩的计划。梁家麟指出,这应当与下文「阻挠我们传道给外邦人,使他们得救」连在一起理解。原来,犹太人不仅反对承认耶稣是基督,也反对外邦人因信得救、更反对外邦人不受割礼便能进入神的国。如此一来,他们便等于把所有外邦人都排除在救恩之外。可见,抵挡福音不仅是对神的悖逆,也是对人的敌意——因为他们阻挡了人得救的机会。也就是说,凡拦阻福音的人,实际上就是「与众人为敌」。今日我们若因文化、传统或偏见而拒绝某些群体,使他们无法听见福音或在教会中被接纳,我们同样就落在「与众人为敌」的光景中。例如,我们常以为小孩子首要的任务是读书,而忽略他们对真道的需要;又或者认为配偶工作繁忙,就把劝勉他爱主的事往后推延。这些行为,实则都是在拦阻人归向基督,看似体贴了人现在的需要,却实际上成了他们得救的「敌人」。 不许我们传道给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常常充满自己的罪恶。 神的忿怒临在他们身上已经到了极处:在罗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保罗不管自己受了多大的痛苦,他都多么期盼他的同胞能得救。但在这节经文中,保罗的言辞却极其严厉,甚至强调犹太人「常常充满自己的罪恶」并且「神的忿怒临到他们」。多马斯认为这与保罗其他书信中所见的个性极不相合,甚至有人认为这段经文并不是来自于保罗,而是来自于后期的编辑。但大多数正统的学者仍坚持这是保罗的原话,只是需要更好的从历史处境来理解。 常常充满自己的罪恶:思高本将这句经文译为「以致他们的罪恶时常满盈」,其中「以致」指出了一个因果的关系。强调出犹太人罪恶满盈的原因,乃是他们「杀了…赶出…不得…成为」积累的结果。冯荫坤指出「常常充满」一词在原文中是一个有趣的组合,其中「常常」表示一个持续的状态,好像一个不断往器皿里添东西的过程;而「充满」所用的是不定过去时,带有一种总结性的意味,好像所有行为汇聚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犹太人的罪不是单一事件,而是历史上反复累积、最终满盈的过程。这无疑带来了一个的提醒:罪不会自然的停止它的工作,而是不断累加的过程,直至盈满。正如犹太人的悖逆是延续了列祖弃绝先知的传统,他们在历史中抵挡,最终在拒绝基督时达到高峰。所以我们必须警惕,罪若没有在基督里被对付,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拒绝悔改的人,或许一开始只是软弱,最终却可能为自己不断积攒忿怒。 神的忿怒:在保罗书信中出现的「忿怒」,中文译本常将其译为「神的忿怒」。然而,在原文的语境中,这个词并没有附加「神的」一词,而是单独使用「忿怒」的概念。之所以译作「神的忿怒」,是因为上下文明确指向那位公义圣洁的上帝,强调这是祂对罪恶的回应。要理解「忿怒」的深意,必须回到旧约的记载中,原来神的忿怒常与祂的圣洁相连:当神藉着摩西颁布律法时,其中就提到若百姓去侍奉敬拜素不认识的别神时,神的怒气就会发作,将这书上所写的一切咒诅都降在这地上;另外神的忿怒也会临到在一切作恶外邦的国家上,正如以赛亚书十三章9节「耶和华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从其中除灭罪人。」因此,「忿怒」并不是简单的关于情绪性的表达,而是与神公义的属性有关。同时,新约延续这一脉络,冯荫坤在详细对比保罗和马太关于审判的记载后,认为「忿怒」最终可以指向末世的审判,同时也在历史中已透过自然界、社会秩序与罪的自我败坏显明(罗一18)。 在这两天的经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信仰的两条道路:对于顺服真道的人,虽可能因信而受苦,却因联合基督而得着拯救;再则对于抗拒真道的人,或许一开始只是轻看、推迟、犹豫,但若不悔改,最终就会不断堆积罪恶,走向灭亡;除外没有其他的道路。所以,这段经文向我们发出极其严肃的挑战,不要轻看「一次」的拒绝,也不要以为「以后」还有机会。罪是会积累的,忿怒也会满盈,直至神的审判必然彻底临到。愿我们常常省察自己,被神的道引导,成为顺服真理的人。如此,我们才会从那忿怒的光景中被拯救,进入神救恩的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