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06受苦或喜乐时间:2025-02-06
文章内容
经文:「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雅各书五章13节) 主题:受苦或喜乐
引言 「什么时候该祷告?」这或许是许多基督徒心中的疑问。在困境中,人们往往本能的转向神,期盼祂施恩解救;但在顺境中,许多人却容易忽略祷告,以致失去对神的感恩和歌颂。雅各在这节经文中,以最直接的方式提醒信徒,无论是受苦或喜乐,都应当以祷告和赞美回应神。今日,让我们从雅各书五章13节出发,思考基督徒如何在不同境遇中持守祷告的生活,并学习如何让祷告成为信仰生命的自然流露。
神学主题 从圣经的叙事来看,神的心意是呼召祂的子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归向祂,不论是受苦还是喜乐,都当以祷告和赞美回应神。在旧约中,诗篇充满了祷告与歌颂的例子:大卫在患难中向神祷告,在得胜时又以诗歌颂扬神的作为(诗十八1-3);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时,向神呼求,神听见他们的哀声并施行拯救(出三7-8);当他们经历神特别的救赎后,也以诗歌赞美祂(出十五1-2)。然而,以色列人的失败往往就发生在顺境的时候,他们忘记神、转向偶像或倚靠自己的能力(申八11-14)。这揭示出人性的软弱——人在困苦时会仰赖神,但在安逸时却常常远离祂。进入新约之后,耶稣基督自己活出了祷告与赞美的榜样。祂在服事的高峰中,独自退到山上祷告,与父神亲近;在客西马尼园即将面对受苦时,仍旧以祷告、完全顺服神的旨意(路二十二41-44);甚至在十字架上极度痛苦时,仍然引用诗篇的语言向神呼求(太二十七46,诗二十二1)。另一方面,祂在最后的晚餐后带领门徒唱诗(太二十六30),展现出敬拜与信靠的生命态度。同样,使徒保罗和西拉在监狱中遭受鞭打和锁链之苦时,依然一边祷告,一边唱诗赞美神,最终经历神奇妙的拯救(徒十六25-26)。这些例子表明,神的子民应当透过祷告与赞美,超越外在环境的影响,将信心扎根在神的信实与恩典之上。最后,从神学的角度来看,祷告不仅仅是向神求助,更是对神主权的信靠和顺服;歌颂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神伟大作为的正确回应。因此,这节经文的重点,并不是仅仅指示信徒在不同境遇下该如何行事,而是强调一个核心原则:无论顺境或逆境,信徒都应以神为中心,在祷告和赞美中经历祂的同在。 重要字词解释 1. 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 「受苦」这个词在原文中的基本意思是「遭受厄运」、「忍受艰难」、「经历困苦」,涵盖身、心、灵各个方面的痛苦。这不仅仅包括外在的患难,如身体的折磨、贫困、逼迫,也涉及心理的煎熬、精神上的压力,甚至在信仰上的挣扎。「受苦」一词在新约中仅出现三次,除了在雅各书中出现一次,另外两次出现在提摩太后书,保罗用它来描述传道人在福音事工中所经历的苦难。这表明「受苦」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困境,更是基督徒在属灵旅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受苦不仅仅是人生的偶然事件,而是神允许的试炼,为了塑造信徒的信心,使他们在苦难中学习依靠神,经历祂的信实和恩典。这正是雅各在本书一开始的强调「受苦」是神使用来炼净信徒的信心(雅一2-4)。此外,雅各使用「你们中间」这个词,强调受苦并不是个别信徒的例外情况,而是整个信徒群体都会面对的现实。换句话说,苦难是所有基督徒共同的经历,不论时代背景或个人情况如何,信徒都可能遭遇各样困境,如此看来,基督徒的信仰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免于痛苦,而是提供了在苦难中正确回应的方法。 2. 有喜乐的呢 在许多中文译本中,「喜乐」往往被翻译为「愉快」,但这个词在原文中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在希腊文中,「喜乐」不仅指短暂的高兴或感官上的愉悦,还包含「振奋」、「放心」的意思。例如,在使徒行传二十七章22节,当保罗安慰在风暴中的船员时,他说:「现在我劝你们放心,因为你们的性命,一个也不失丧。」这表明「喜乐」不仅是一种情绪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在挑战和风暴中依然能持守的信心和平安。大卫尼斯特龙指出,雅各所表达的喜乐,远远超越了周遭环境所能带来的满足,而是指一种源自信仰的深刻振奋、安稳和满足。可见,这种喜乐不是建立在顺境之上,而是根植于信徒对神的信靠。换句话说,真正的喜乐并不依赖于生活是否顺利,而是来自对神的信实与救赎的完全确信。在雅各书的语境中,「喜乐」与前半句的「受苦」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信徒的生命旅程可能会经历不同的境遇,然而,雅各的重点并不是强调生活仅仅由「受苦」和「喜乐」这两个极端组成,而是要信徒在无论何种光景中,都明白这是神引导。换句话说,真正的喜乐,并不仅仅是在生活美好时的回应,而是对神主权的认可——无论高山低谷,信徒都应该知道自己在神的里面,一切都在祂的掌权之下。 3. 祷告、歌颂 在雅各书的开篇,我们已经谈论过「祷告」的意义,指出祷告不仅仅是求神解决困境,更是在人软弱时,向神寻求智慧与扶持;也不只是表达需要,更是一种信靠的操练。所以,祷告是信徒与神之间的亲密交流,使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依靠神的同在和引导。而在本节经文中,雅各又提出了另一个回应方式——「歌颂」。这个词原本指弹奏弦乐,后来逐渐引申为「歌唱赞美诗」或「用音乐敬拜神」。在新约时代,这个词通常与诗篇或圣诗相关(林前十四15),并且常被用来描述信徒用诗歌表达对神的感恩与颂赞。因此,雅各在这里使用「歌颂」作为「喜乐」的回应,并不是指世俗的欢庆,而是指以敬拜的心歌颂神,承认神的作为,并将荣耀归给祂。值得注意的是,穆尔指出,歌颂应该被视作祷告的一种形式。正如,以弗所书五章19-20节教导信徒:「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由此可见,歌颂不仅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一种感恩的生命态度,与祷告同样是信徒敬拜神的重要方式。因此,雅各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受苦时祷告、喜乐时歌颂」这样一个简单的对比,而是传递一个更深的属灵原则: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信徒都应当归向神。祷告和歌颂都是信徒与神沟通的方式,一个是在苦难中寻求帮助,一个是在喜乐中归荣耀给神,但本质上,两者都体现了以神为中心的生命。换句话说,歌颂并不是仅限于喜乐的时刻,祷告也不仅仅是在受苦时才需要。相反,真正属灵成熟的信徒,应当在任何情况下都持守祷告和歌颂的态度,既能在痛苦中仰望神,也能在顺境中不忘感恩,这才是对神信实的正确回应。
结论 据说,马丁路德每次听到坏消息时,都会说:「来吧,让我们唱首诗,让魔鬼发愁!」这句话提醒我们,祷告和歌颂不仅是面对受苦与喜乐的回应,更是信心的操练与属灵争战的武器。当我们在受苦时祷告,我们是在向神寻求力量;当我们在喜乐时歌颂,我们是在向神献上感恩。真正属神的儿女,不应让环境左右信仰,而是无论何境遇,都选择归向神,使信仰深植于祂的信实之中。在今天的灵修中,求主关照我们:我们是否只在困境中才想起祷告,而在顺境中忘记感恩?或者,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是否选择先向人抱怨,而非先向神呼求?当我们享受神的恩典时,是否愿意开口颂赞,而非理所当然地接受?弟兄姊妹,愿我们成为一个不论身处高山或低谷,都能定睛于神的人,因祂才是我们真正的力量与盼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