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03不要彼此埋怨时间:2025-02-03
文章内容
经文:「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各书五章9节) 主题:不要彼此埋怨
引言 「你曾因一些事而对身边的人发怨言吗?」在压力与环境中,人最容易落入的试探之一,就是把怒气、失望和不满投射到身边的人身上。无论是在家庭、教会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可能因为外在的挑战,而在彼此之间产生埋怨。然而,埋怨不仅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会使我们落入到神的审判之中。今日,让我们从雅各书五章9节出发,反思为何信徒要警惕埋怨,并学习如何在困境中以信心彼此扶持,而不是彼此指责。
神学主题 「埋怨」的核心问题并不知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是人对神的信心出了问题。即是对神的安排、时间和作为的质疑,正如,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就清楚的揭示了这一点,他们因食物短缺而埋怨摩西和亚伦,但神透过摩西指出,以色列人的埋怨实际上是「向神自己发的」(出十六8)。显然,他们所表达的不只是对领袖的不满,而是在质疑神是否真的供应他们、是否真的眷顾他们。这表明,埋怨的根源往往不是外在环境,而是内心对神信心的动摇。当人无法相信神掌管一切时,他就会不自觉地把焦点放在自己的缺乏上,而忽略了神已经赐下的恩典。此外,埋怨不仅影响个人的信仰,也会对群体关系带来极大的破坏。当人把内心的不满投射到身边的人,家人、同事、弟兄姊妹,甚至教会领袖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关系的紧张与破裂。这就是为什么初代教会在面对外部逼迫时,使徒们一再的要强调,合一与彼此接纳(西三13),因为他们深知,埋怨会破坏肢体的同心,从而使教会失去见证。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人虽然在旷野中经历神的持续供应——吗哪、活水、云柱、火柱的带领,但他们依然不断抱怨没有肉吃(民十一4-6),甚至怀念在埃及为奴的日子。这显示,埋怨不一定源于真正的缺乏,而是源于人对现状的不满足。相反,感恩的人则就有不同的眼光,正如大卫的生命正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当他面对困境时,他没有抱怨神为何让他受苦,而是选择数算神的恩典:「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不可忘记他的一切恩惠。」(诗一〇三2)可见,感恩让人不再被环境左右,而是专注于神的信实,使人在逆境中依然能够持守信仰。综上所述,一个容易埋怨的人,不是因为他的环境特别差,而是因为他的信心不够深;而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在困难中,也能看见神的恩典,并在等候中坚定地信靠神。
重要字词解释 1. 彼此埋怨 冯国泰指出,「埋怨」这个词在原文的直译意思是「呻吟」或「沉重的叹息」,它描述的是人在困境或压力下,内心因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然而,这种情绪若未能正确处理,就会从个人的不满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埋怨,甚至在群体中形成恶性循环。雅各特别使用「彼此」一词,表明这种埋怨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会在信徒之间不断传播,最终破坏人际关系,并削弱教会的合一。值得注意的是,「埋怨」的表达方式并不总是以激烈争吵的模式,它也会通过冷漠的态度、不满的眼神、消极的语气,甚至沉默中的怨气表现出来。这种带有情绪性的表达往往不会带来实际的解决方案,反而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更严重的是,埋怨不仅影响个人的属灵成长,也会在整个信仰群体中产生破坏性影响,使原本应当彼此扶持的肢体关系,变成相互指责和推卸责任的关系。如果我们联系上一节经文,会发现雅各所期待的信徒关系是「彼此坚固」,而非「彼此埋怨」。信仰群体应当是一个相互扶持、同心面对挑战的共同体,而不是在困难中彼此指责、让怨气在教会中蔓延的地方。因此,雅各的警告不仅是针对个人的态度问题,更是在提醒信徒如何在群体中保持合一,避免因埋怨而失去彼此相爱的见证。 2. 免得受审判 埋怨看似只是发泄内心的不满,然而它的破坏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不仅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嫌隙,也让人对神的信实产生怀疑,甚至可能使我们落入神的审判之中。「审判」一词在原文中,既可以指最终的末世审判(启二十11-15),也可以指神在今生的管教与惩戒(林前十一29-32)。雅各在此使用「免得受审判」,并非仅仅指向末世的最终审判,而是警告信徒:若在彼此的关系中持续陷入埋怨和指责,而不愿意悔改调整,就会招致神在今生的管教,同时也会在最终的审判中交账。在旧约中,我们看到以色列人在旷野因埋怨而立时受到神的审判(民十一1-3)。之后,因他们持续性的埋怨与不信,最终导致他们被神击打,甚至被剥夺进入应许之地的机会(民十四27-30)。可见,埋怨的后果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碎,而是会直接影响人是否能继续活在神的恩典中。然而,「审判」并不是毫无盼望的。圣经清楚教导,神的审判往往伴随着祂的怜悯,神并不愿意降灾,而是希望人因审判的信息而悔改,使人得着生命(结十八23)。雅各在这里的警告,并不是为了让信徒活在恐惧中,而是要促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免落入更大的亏损。事实上,圣经中多次强调,真诚的悔改能够使人免于神的管教,并重新回到神的恩典中。例如:约拿书的尼尼微人(拿三10)、 大卫的悔改(诗五十一1-12)等等。因此,雅各在这里的警告,不是要信徒因惧怕审判而被震慑,以致不再埋怨,而是要他们以敬畏的心来面对自己的生命状态,并抓住悔改的机会。因神的心意不是审判,而是透过警戒使人悔改,重新回到祂的恩典与祝福里。 3. 站在门前了 「门」在圣经中常象征某种重要的界限,例如窄门(太七13-14)、羊的门(约十9),也可指向最终的审判(路十三25)。雅各在这里使用「站在门前」,表明这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即将发生的现实,意在提醒信徒,神的审判不会迟延,祂正站在门口,随时都会施行公义的审判。从文法上来看,「站」在原文是第一完成时态,意味着神已经站在那里,随时准备进门。冯国泰指出,这种用法不仅指明审判的紧迫性,更强调审判的肯定性,神并不是远离或被动的观察者,而是主动临近、随时准备施行公义的主。这一表达方式与启示录三章20节耶稣对老底嘉教会的呼唤:「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形成鲜明对比。耶稣站在门外叩门,是给人悔改和归向的机会,而这里的「站在门前」,则带有即将执行审判的意味,强调信徒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继续犹豫,而必须立即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结论 信仰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我们都会经历压力、误解、失败,甚至遭遇不公,但真正关键的不是环境如何,而是我们如何回应这些挑战。我们绝不能像以色列人在旷野那样,因专注于自己的缺乏而选择抱怨。如果今天我们的生命正处于某种压力之下,我们是否已经不自觉地让埋怨成为习惯?我们是否把眼光停留在人的错误上,而忽略了神在我们生命中的美意?还是我们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以感恩的眼光来看待神的带领?弟兄姊妹,请务必记得,埋怨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的益处,只会使我们的心更加刚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破裂,也让我们更加远离神的心意。今天,就让我们做出选择,不再让埋怨成为我们的习惯,而是用感恩彼此造就,让神的爱取代指责,让我们的生命成为身边人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