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  MUYANG


文章
  • 文章
  • 论坛
搜索
首页 >> 灵修 >>每日靈修 >> 20241225不怜悯人的
详细内容

20241225不怜悯人的

时间:2024-12-25     作者:张传道【原创】
不怜悯人的
00:00/03:23
文章内容

经文:「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各书二章13节)

主题:不怜悯人的


引言

在养育儿女时,我们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是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的严厉原则,还是倡导「做父母之前,先做朋友」的温和态度?这些观念虽各有道理,但它们往往站在两个极端,忽略了爱与管教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恰恰是信仰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主题。神既是公义的审判者,又是满有怜悯的救赎主。祂以圣洁的标准要求我们,却也以怜悯赦免我们的罪。这种结合不仅帮助我们认识神的属性,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实际生活的道路。今日,让我们从雅各书二章13节出发,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平衡怜悯与审判,将神的性情活化在家庭、教会和社会中。

 

神学主题

当我们已经谈到律法反映神的属性与形象之后,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律法与恩典的关系奠定了基础。首先,律法是根基于恩典的,其本质并非为了束缚神的百姓,而是基于神拯救之恩典所赐的生活规范。在出埃及记二十章2节,神对以色列人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这清楚的表明,律法不是对百姓施加的新捆绑,而是恩典之约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在与神的关系中活出圣洁的生命。其次,律法也显明了神的恩典。在之后的经文中,神指示摩西建造祭坛,并通过献祭制度指向祂的赦罪之路。人类因堕落而无法完全遵守律法,但神在律法中揭示了祂恩典的救赎计划。由此可见,律法是神救恩的预表,彰显了神既公义又满有怜悯的性情。最后,律法的要求始终如一。亚当在伊甸园中需要完美遵守律法才能被称义,但因堕落违背了神的要求,导致人类失去了活出神形象的能力;然而,基督作为第二亚当,完全遵守了律法,并为我们的过犯承担律法的咒诅。祂的义被归算在我们身上,使我们因信称义。在这脉络中,我们清晰的看到,亚当因违背律法带来咒诅,而基督通过祂的完全顺服,恢复了律法的尊严,并显明了神的公义与恩典。信徒因着基督得以称义,并在圣灵的更新下,开始活出律法的精神和恩典的实际。因此,守律法就不再是出于惧怕,而是因感恩与爱神而甘愿遵守。总结来看,律法与恩典并非对立,而是彼此成全的,律法显明了神的圣洁和人的罪,而恩典通过基督的救赎,使信徒能够重新活出律法的要求。所以,信徒守律法是对恩典的回应,是重生生命所结的果子。

 

重要字词解释

1.     那不怜悯人的

「怜悯」在原文中含有慈悲、宽待的意思,具体指对他人的善意和关怀。在雅各书中,「那不怜悯人的」就是特指那些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表现出偏见和歧视的人,上文「重看富人而轻看穷人」,则是一种具体的无怜悯表现。对于熟知犹太律法和传统的信徒而言,他们应该熟悉撒迦利亚先知的劝告「万军之耶和华曾如此说:要按至理判断,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不可欺压…」(亚七9-10)。然而,雅各在此指出,一些信徒因外貌待人,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神的律法,也缺乏神所要求的怜悯。这也提醒我们,「怜悯」不仅仅是一种品格,更是对神律法的回应。信徒若不以怜悯待人,就显明了对神律法和祂性情的无视。相反,若信徒在生活中活出怜悯,那就是信仰真实的体现。

2.     受无怜悯的审判

雅各在这里指出,不怜悯人的信徒将「受无怜悯的审判」。这意味着,当信徒的行为与信仰背道而驰时,他们是无法在神公义的审判中站立的。神的审判是公义的,祂要求信徒的言行与所蒙的恩典一致,如果信徒继续选择选择以冷漠和偏见待人,他们的行为便成了自己受审判时的证据,因神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罗二6-8)。在那时,神绝不会因着人有什么过人之处、善意的目的而减轻一点对其刑罚。当然,我们必须小心,雅各的意思绝不是说,我们藉着怜悯别人而取得从神而来的怜悯。否则就会把怜悯这一行动变为人获得救恩的一种功德,并藐视基督救赎的独特性。相反,雅各的重点在于指出,不怜悯人的行为反映一个人并没有真正与神建立生命的连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怜悯之心,便显明他没有活出神的形象,也未真正经历基督救赎的更新大能。雅各的教导呼召我们反思,是否以实际的怜悯行动活出我们所蒙的恩典,并彰显出与神真实相连的生命见证。

3.     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

正如冯国泰所指出,这句话的意思正好与之前的叙述相反,也就是说,这句话不是一个命令或一个结尾的邀请,而是没有修饰的叙述句。吕振中的译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行怜恤),怜恤就超审判而夸胜了。」在此,括号里的「行怜恤」是必须加上的,这使得整句话才能完整且易懂。除此之外,现在我们需要思考,这一叙述何时能适用,又适用于谁。巴恩斯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在救恩计划中,公义的审判需要被尊重,但怜悯却胜过了审判。公义要求罪人受应得的责罚,而怜悯则为人的得救而恳求,最终怜悯胜利了。」这一理解展现了神怜悯的深远意义。在雅各为教会已经出现的问题和信徒,带来了安慰,只要他们现在以怜悯待人,就可以重新倚靠神的怜悯。再次强调,雅各并没有鼓励我们依靠自己的怜悯来面对神的审判,因为人的怜悯并不完美,甚至常常充满了虚伪与自私,人的怜悯能力不足以使我们在神的审判前站立。因此,雅各以实际且慈爱的态度,引导信徒离开自我价值,回到永恒的确据上:基督在十字架上已完全满足了神公义的要求。通过十字架上的救赎,神的怜悯胜过了审判,彰显出完全的赦免与救恩。正是在这样的救赎计划中,怜悯向审判夸胜,使信徒享有赦免与永恒的盼望。

 

结论

正如莫德所说「神的审判注视罪人应得的刑罚,而神的怜悯则注视我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神注视祂在十字架上的儿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信徒在神面前的立足点:不是凭借我们的行为,而是单单依靠基督完全的救赎和神无限的怜悯。这一真理不仅为信徒在神的审判前提供了平安的确据,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实际的引导。面对家人的软弱或错误时,我们是否以怜悯接纳他们,还是常常以指责为先?当我们遭遇竞争或不公平时,是否以偏见和冷漠回应,忘记神对我们的怜悯?在欢庆节日时,我们是否留意到身边那些需要帮助和关怀的人?在争执或冲突中,我们是否以审判他人代替自我反思?这些问题将引导我们思考,是否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以神的怜悯为榜样。弟兄姊妹,让我们既因基督的救赎而得安息,也在生活中活出怜悯的行动。用我们言语和行为的怜悯,彰显神的恩典与荣耀,成为祂爱与救赎的见证。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